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强化质量 淡化规模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上接第一版)

  根据教育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十条”、“2011协同创新计划”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等有关精神,本次评估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指标设置突出质量、成效、特色,在各方普遍关注的学生评价、论文评价、科研评价、特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倡导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

  问:与前两轮评估相比,本次评估的评估标准体系有哪些创新?

  答:有五大创新措施。一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树立学科评价的正确导向。

  本次评估全面改革排名性评估的一般做法,采用多项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同时对规模指标设置数量上限,克服单纯追求规模的倾向,在“比总量”和“比人均”之间找到“比质量”这个平衡点。

  二是创新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开创学生质量评价的新视角,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新增学生派出留学、交流指标,鼓励对学生培养的投入;首次引入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指标,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全面提高。

  三是创新学术论文评价模式,营造学术论文评价的良好氛围。以SCI论文数单一指标评价学术论文的做法早已饱受诟病。本次评估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如将论文“他引次数”及“ESI高被引论文数”与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等,创立了学术论文评价的新质量文化。

  四是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模式,强调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强调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鼓励专利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在主观评价部分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内涵,邀请大量行业和企业人士及所有参评单位本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社会声誉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的科研评价新模式。

  五是分类设置指标体系,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分类指导。进一步分门类、分学科设置指标体系,对特色一级学科设置特色指标,克服评估趋同导向。如对艺术类、建筑类、体育、工商管理等学科,设置“艺术创作水平”、“建筑设计水平”、“学生体育比赛获奖”、“优秀案例”等特色指标,鼓励不同学科办出特色。

  科学规范程序,引导以评促建

  此次评估除邀请本学科专家外,还特邀了部分来自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30多个部委及大型企业的近500名行业、企业界人士。

  问: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评估数据的可靠性?

  答:可靠的评估数据是确保评估结果真实可信的根本保证。我们按既定程序,采取四项措施保障数据可靠性:优化数据获取模式,明确数据采集标准;使用专门系统,进行重复数据检查;利用学位中心建立的公共数据库,对学校填报数据进行比对,全面核查填报数据;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部分内容进行网上公示,并对异议情况再按评估标准进行确认,确保评估工作公开、公正、公平。

  问:如何保证评估程序的科学规范?

  答:此次评估除邀请本学科专家外,还特邀了部分来自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30多个部委及大型企业的近500名行业、企业界人士。评估过程中,为保证严谨规范、公开透明,学科评估严格按照数据采集、数据核实、信息公示、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发布的程序进行,并将以上程序对参评单位预先明示。

  问:以对评估结果的初步判断,本次评估体现出我国学科发展的哪些新特点?对高校学科发展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评估结果在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工程”高校占73%,“211工程”高校占84%。与前两次评估比较,传统学科评估结果相对稳定,新兴学科有一定波动,学科内涵界定宽泛的学科结果变化相对较大。

  分析问题、查找不足也是此次评估关注的重点。学位中心将深入挖掘评估数据,对全国、地区、高校进行学科水平布局分析、重点建设成效分析等。特别是根据需求,为参评学校提供《学科分析报告》和《单位参评学科整体分析报告》,做到以评促建。由于本次评估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的多维评价办法,很多学校把此次评估纳入了学校自我管理的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

  本次评估学科覆盖面广,数据量大,信息较全面。但任何评估都有一定局限性,此次评估不是政府的行政性、审批性评估,只是给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参考,希望不要过分关注评估得分和排位,能够理性看待、合理使用。



/jiaoyu/zatan/2019-07-26/1000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