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两项;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两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两个;建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与兄弟院校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一级学科硕士点由3个增加到15个;天津市重点学科由5个二级学科增长到7个一级学科;承担的国家“973”、国家“863”、军工“973”、军工“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由67项增加到186项;SCI、EI收录论文由703篇增长到1951篇;发明专利由137项增长到191项……一连串喜人的数字,凸显了天津理工大学向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的强劲动力,诠释了这所朴实而充满活力的高校在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为与贡献。
5年,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却能见证一所大学的坚守与追求。天津理工大学以加强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越来越多高水平的人才和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于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和贡献中,提升了办学实力,获得了长足发展。”
明确思路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始终是学校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一所建校只有30多年的地方高校,既面对着社会需求不断上升的发展契机,也承受着同类高校竞争日益加剧的巨大压力。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事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明确办学思路,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学校面临的重大问题,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天津理工大学党委紧密联系学校实际,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活动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重点围绕如何加快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问题,在认清目标、明确任务、比学先进、查找差距、探索途径、解决问题上下功夫。通过与先进高校的横向比较,认清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激发和凝聚了全校干部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教职员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理解,增强了科教兴市、服务天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了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追求。
2009年,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党委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找差距,不断深化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涉及办学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形成了六个方面的思想共识:一是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事业发展全局;二是必须将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三是必须切实尊重广大师生的主体地位;四是必须科学把握学校办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五是必须正确处理推进学校科学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六是必须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学校领导班子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客观研判学校的优势特色和薄弱环节,科学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集中师生智慧,确立了学校“三四三一”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明确了“三步走”事业发展目标,即:力争用三五年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再用十几年的时间,基本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再用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迈入高水平大学行列。集中精力抓好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校文化和新校区“四项建设”。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服务带动、改革推动“三个战略”。强化“一个根本保障”,即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三四三一”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描绘了理工大学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纲领。
2011年,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主要成绩的基础上,又客观分析了学校当前面临的形式与任务,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三四三一”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以增强内涵、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提升优势、突出特色为重点,以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不断增强学校发展活力及核心竞争力,加快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
理念引领发展路,目标导向路径明。如今,天津理工大学已顺利完成了由单一工科院校到多科性大学、多校区办学到集中办学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完成了博士点立项建设各项指标任务。一幅由2.8万余名师生共同绘制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壮丽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立足地方 打造优势特色学科
天津理工大学前身为天津理工学院,始建于1979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30多年来,学校秉承“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以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向社会输送了大批敬业适任的优秀人才,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津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与日俱增。天津理工大学置身于新的历史时期,深刻认识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把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支柱产业服务,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推进天津及滨海新区又好又快发展中,承担起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他们清醒地看到,尽管历经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天津各个支柱产业形成了紧密联系,但学科实力仍不够强,水平仍不够高,优势与特色还不够明显,学科水平成为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要在同质竞争中突出和强化比较优势,就要突出特色。学校紧密结合天津市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稳固基础学科、支持重点学科、鼓励新兴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思路,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先后建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7个天津市重点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图形图像处理算法、信息安全和面向移动计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形成明显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半导体发光与显示、纳米材料的新型模板法可控制备及光电性能等方面特色明显;管理科学与工程在公共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生态工业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等方面,为国家和天津市重大重点工程做出了贡献。学校办学优势更加突出,学科特色更加明显。
在学科建设中,学校坚持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引领,以重点学科为支撑,以宽厚的文理学科为基础,加强学科布局调整和交叉综合。工学学科紧扣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找准优势研究方向,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核心,建设学科群,坚持不懈在特色方向上努力进取,学科水平快速提升;理学学科在较强的工学学科群的基础上,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为相近的工学学科群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文、法、艺学科充分利用了工学学科、理学学科的师资、设备等条件,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上找出比较优势,错位发展,拉动了学科水平的提高。
5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审时度势,以服务天津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围绕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自身定位,与时俱进调整学科专业,努力将学科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紧密对接,不断提升学校发展和天津发展的契合度。如今,天津理工大学确立了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构成定位,设置本科专业6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5个,覆盖了津城三分之二的支柱产业,精心调整后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高度契合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高热度、有特色、多优势的学科特色。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也取得重大进展。陆续建成两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和两个天津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天津市工程研究中心、4个天津市行业技术中心,这些学科平台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学科建设带动了科研水平的提升,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逐年增长。目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5年科研经费总额达到9.29亿元,年均增长23.5%,形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在中科院院士、名誉校长欧阳自远教授指导下,天津理工大学学术团队加入了中科院探月工程应用系统总体部“月球探测二期工程有效载荷及相关技术预先研究”,承担了“适用于太阳粒子探测器的高质量金刚石膜片研究”的研究课题,获得重大突破。此外,遥感信息智能处理与三维重建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长期与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合作开展大规模网络恶意代码检测方面的研究,多项成果被广泛应用并多次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目前与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奇虎360等单位共同申报的“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在为我国互联网公共安全做出贡献。与兄弟院校合作项目“复杂约束下高效能电机智能化综合设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向基层 培养应用型人才
每年在津2800人左右的招生规模,让天津理工大学几乎成为天津生源最集中的大学。这所“最天津”的大学,自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近8万名毕业生,遍及天津及周边地区各行各业,很多优秀毕业生成为业界佼佼者。“留得住、用得上、成骨干、有贡献”,“特别务实、特别踏实、特别肯干”、“进入状态快,动手能力强,有一技之长”成为用人单位的普遍评价。
如此高的美誉度从何而来?校长马建标教授说,天津理工大学立足天津,面向全国,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水平与质量,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多年来,天津理工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职责,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一要满足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即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能力、求创新;二要满足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即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三要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即思想道德素质要过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要协调发展。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才良策:
第一,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适应基层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与企业及有关政府机构建立长期联系,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先后与中国一重集团滨海研发基地、中国移动天津公司、中船重工716所、中环电子集团、天津百利机电控股集团及天津市八大企业集团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继续教育培训等,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企业则以自身优势和条件协助学校开展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第二,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他们鼓励教师将教研、科研成果与教学紧密结合,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学校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同学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并获得相关研究领域奖励。例如:材料学院研究生毛智勇同学的论文获得“第五届发光学优秀青年学术论文奖”,3篇论文被SCI收录,其中一篇影响因子达到6.169,相关成果获得第九届挑战杯二等奖。2011年,在首届“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特等奖的激烈角逐中,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涛峰,从天津高校优秀的博士、硕士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凭借突出的科技创新成果,荣获“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奖学金”特等奖。他在本科期间积极参加科学研究,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在导师张楷亮教授指导下发表SCI、EI检索论文两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1项。2012年,硕士研究生郭富又再度荣膺此项殊荣。两年连获两次殊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研究生培养水平。
第三,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把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高度重视并给与专项支持。将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大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学生科技立项、定期开展的校园科技竞赛、高水平学术讲座、学生科技社团和创新基地建设五大功能模块,正发挥出巨大能量。常态化的校内竞赛活动,吸引了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竞赛+培训”的模式也为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教授来访,英国牛津、剑桥、约克等著名大学的8名博士组团来校等高水平学术活动,助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实验室的开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坚持点面结合双轴联动,找准时间点,规划覆盖面,做到“阶段有主题,节点有高潮”,实现了校园文化缤纷四季的良好局面。理工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奖59项,并涌现出大批以“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豆本加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
5年来,天津理工大学始终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狠抓教育质量,涌现出一大批教学成果。先后建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成为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高校。获得“工程类本科生三种重要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构建天津市信息产业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本规划教材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新增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新增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增加到3个,特色专业建设点增加到4个。
随着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数量的快速增加,学校教师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规模明显提高。学校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4届,在校硕士研究生数量达到2235人。27名教授被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聘为博士生导师,招收博士研究生136名,其中80人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在学博士生56人。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服务天津市经济社会的能力稳步提升。
集聚人才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有一流的教育质量。天津理工大学一直视师资队伍建设为“强校之基”,始终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他们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高端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坚持把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完善了进一步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优秀博士毕业生工作的实施办法,制定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选拔(或引进)培养工程实施办法”,设立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到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广纳高层次人才。
学校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8人,以及天津市授衔专家、天津市特聘教授和天津市千人计划等一批天津市人才计划的优秀中青年人才。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为名誉校长,聘任欧阳自远、徐叙瑢、赵连城、孙九林、姚建铨等院士及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校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尤其注重从海外引进优秀人才,优秀人才数量快速增加,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全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3%,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522名。师资队伍的职称、学缘、年龄结构不断优化,高水平学科团队、精品课程团队大量涌现,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天津理工大学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机遇,依靠科学的规划、有效的机制和卓越的实践,加速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持续增强广大教师投身“科教兴市”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催生出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一系列成果。机械工程学院王收军教授带领其研发团队,先后为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多家天津的科研院所、高校及大型企业研发了多种设备,研发经费总额达到3600万元。去年他们又承接了交通运输部“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大型水动力实验室二期工程大比尺波浪水槽造波机的设计与制作”,研发经费3312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将坐落于滨海新区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与港口工程动力环境实验设施。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与企业及有关政府机构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正在积极筹备与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中科院半导体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环电子集团等单位合作组建天津市光电信息处理与系统集成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建设了控制与传动实验室;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了嵌入式软件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加入了科技部组织的中国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天津市发改委共同建立了天津市循环经济促进中心。积极融入滨海新区建设,派出一百余名科技特派员深入新区企业开展企业服务和技术攻关。一大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项目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与航天部8358所、天津光电通讯公司、航天部长峰声表面波公司共建“光电器件与通信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从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科技研发体系。参与完成的“天津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发展规划”,为滨海新区华明示范镇、西青区、蓟县、静海县等区县园区拟制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与天津市天发重型水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作承担的“低水头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及其数字化励磁控制系统”项目中,近3年创造产值12.7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同类产品的45%以上,基本替代了进口设备,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尹贻林教授带领的工程造价学术团队,为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提出了又快又好的代建管理程序与办法,为天津巿援建陕西灾后重建提供了决策支持,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他们研发的深圳地铁五号线投资控制研究,获得全国优秀工程项目管理一等奖,受到深圳市人民政府的嘉奖。
三十多年来,天津理工大学历经了三迁校址,两次重组,闯过了四校合并、大学更名、新校区建设、教学评估、学科建设等一道道关隘,一路艰辛,一路凯歌,赢得了今天的蓬勃发展。每一次跨越,无不渗透着一代代理工人的心血和汗水,无不体现着理工人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这所年轻的高校正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引领,牢记嘱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奋进!
(乔静芝/文 吴鹏翥 莫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