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他们何时走出“水土不服”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免费师范生王美蓉在湘西州苗寨家访。 湘西苗寨 闭塞的交通

  ■通讯员 田亚君 何文

  他们是教育系统刚入伍的新兵,他们是教育系统新鲜的血液。农村教育因他们而焕发生机,农村学校因他们而充满希望,是他们激活了农村教育的“一池春水”。

  6年前,湖南紧跟国家政策,重启免费师范生教育,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万名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从2011年9月起,在这一政策下茁壮成长起来的广大免费师范生已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开启了自己的农村教书生涯。

  贫血的农村教育、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摆在免费师范生面前的一道坎。身处崭新的工作环境,他们都适应了吗?近段时间,我们翻山越岭,奔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偏远的土家苗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零距离感受这些90后的酸甜苦辣。

  变化

  孩子们学习成绩提高了,普通话也学会了;学校广播站开了,文艺活动搞起来了,教研工作有声有色……

  他们成了苗寨最受欢迎的人

  “学区领导带上慰问金跋山涉水看望我们来了,村委会和老百姓带着米面蔬菜成群结队看望我们来了,还有流着鼻涕的学生把一张张亲手制作的卡片恭恭敬敬递给我们……”从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毕业的龙敬和李明至今还沉浸在他们第一个教师节的幸福中。

  初为人师,就得到这样的热捧,两个热血澎湃的年轻人成“苗寨最受欢迎的人”的背后,是他们带给偏远村小一股浓浓的新风。

  2011年毕业后,他俩被分配到湘西最偏远的苗寨排捧教书,学校在海拔千余米的吕洞山巅,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十天半个月吃不上新鲜的蔬菜,学校20多年没有外地人进来了,支撑学校的就是当地3个快退休的老教师。“老教师、老模式、老样子”,村民们对学生成绩老上不去很不满意。

  在排捧村小,孩子们有个坏习惯,那就是不爱读书。一到农忙、逢场日或寨上红白喜事,很多学生要么在家里帮大人带弟妹,要么跟着大人走东寨、窜西寨。刚到排捧,龙敬和李明就开始上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孩子们天天坚持来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断地抓、不断地纠,现在孩子们你追我赶,个个早早地来到学堂,不到上课铃响,教室里已书声一片。

  在苗寨,孩子们讲的都是苗语,如何让他们从自己的语言习惯中走出来?龙敬和李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课堂上一字一句地教,一字一句地纠,鼓励学生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他俩还成立了校园广播站,在校园里大力推行普通话。日积月累,一个学期后,排捧村小80%的学生学会讲普通话了。“孩子们学习成绩提高了,普通话也讲得很好。”这是当地老百姓给出的评价。

  排捧村小从办学起,还没有搞过一次文艺活动。去年“六一”,龙敬和李明组织学生编排了12个文艺节目,师生同台共演,让山里的老百姓大饱眼福,大开眼界。

  和排捧村小一样,卧当村小也在王新竹和黄媛垣两个免费师范生的精心经营下有了生机。

  卧当小学是一所农村偏远校,由于远离学区,加上人手太紧,学校很多工作都不是很正规。多年来,国旗由校长自升自降,学生唱不来国歌、敬不来队礼,学生的卫生习惯、纪律习惯、学习习惯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王新竹从湖南省一师毕业后,就来到了卧当村小,自觉扛起了大队辅导员的担子,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广播站负责一天两操、卫生纪律的督查,实行一天两播,有校园好人好事,有国家大事小事,还有童话故事、儿童歌曲……校园文化、校园生活顿时鲜活了起来。黄媛垣则着手学校桂馨书屋的建设,从图书的分类、编号、上柜,到学生的借阅,书屋不大,她却让山里孩子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免费师范生还给我们带来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提起学校刚来的老师向琴,保靖县隆头小学校长张发林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一来学校,向琴就主动扛起了教科室主任的重担,负责教科室一摊子事情。“她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教学改革理念非常先进,多媒体教学堂堂用,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总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方式交流。课堂上活动多、小组合作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体现。学校教师在她的带动下,把教研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张发林说。

  而在教学质量一直上不去的保靖县翁科村小,自从学校陆陆续续来了4个免费师范生和两个特岗教师后,学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了。教学质量也开始在学区领跑,现在学区把高效课堂的改革现场放在了翁科村小,并在学区内推广翁科课改模式。

  在湘西土家苗寨,随着免费师范生的陆续登场,美术、音乐、体育、书法兴趣小组在各个学校都开展起来,农村教育变得多姿多彩。

  困境

  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语言不通、条件简陋、生活单调、待遇较低、对象难找、角色难进……

  适应工作环境面临巨大考验

  考验一:交通不便。湘西农村学校分布广、布点散,且大多数都深居崇山峻岭,很多学校不通公路,有的即使通了公路,一天到晚要么根本没有车跑,要么只有一两趟车联系山里山外,与县城距离至少在百里以上。调查中,凤凰县很大一部分免费师范生都下到县里师资力量奇缺、交通闭塞的腊尔山、山江“两山地区”;永顺县有一半的免费师范生被分在了偏远乡镇;龙山、古丈、花垣、泸溪和吉首的免费师范生也全下到了农村偏远一线,基本上都工作在离县城较远的乡镇。特别是在村小、片小一级服务的免费师范生,出门买菜、看病就医都很困难。有的得转乘几趟车,或换乘多种交通工具才能到达,80%左右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认为自己工作的地方交通不便。

  考验二:信息不畅。湘西多山区,网络信息和交通一样落后。很多地方电视信号靠“天锅”接收,网络信息一穷二白,手机信号飘浮不定。受网络的影响,在很多大山区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保靖县野竹坪镇手机信号塔处于休眠和瘫痪状态,移动信号常年不畅,很多时候手机都接不通。有30%的农村学校十天半个月看不到一张新报纸、收不到一份新杂志,和外面几乎隔离。在走访调查的318名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有超过200人认为农村学校信息不畅,影响了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

  考验三:语言不通。湘西八县市,凤凰、花垣、吉首、泸溪南四县和保靖县吕洞山区主要是以苗族为主,而龙山、永顺、古丈、保靖北四县主要以土家族为主,不管北四县,还是南四县,民族语言特色明显,地方方言浓重,特别在凤凰、花垣等县,98%以上的乡镇纯属苗区,当地人日常交流都是苗语苗话,使得很多在这些地方服务的外乡籍或从小在县城长大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有种生活在另类世界的感觉。平时教育教学、家访、劝学工作很难开展。调查显示,在湘西苗区工作的外乡籍师范生中,80%以上不懂当地苗语苗话,15%左右能勉强听懂一部分。不少远道而来的外乡籍免费师范毕业生受语言的限制,要得心应手开展工作有不小的难度。

  考验四:条件简陋。一是居住条件较差。除有40%左右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入住这几年刚修建起来的教师公转住房外,有30%左右的人住在学校旧教学楼,10%左右住在教学楼楼梯间,20%左右住在面积狭小的学生宿舍。有超过60%的教师住房无专门办公、做饭的地方,走廊过道被临时挤占,有70%左右的教师住房均无自来水、无厕所,生活用水要到学校水池或食堂去提,上厕所要跑一段路,生活起来很不方便。有80%左右的教师是几人合住一套宿舍。还有80%的村小、片小一级的教师用水紧张,遇上天旱,要到山里去挑、河里去提。二是教学条件简陋。因投入严重不足,湘西不少农村边远薄弱学校,教师教学还在重演“粉笔+课本+黑板”的模式,好的理念、好的方法一时不能付诸实施,不少教育新兵因条件限制无施展拳脚的机会。

  考验五:生活单调。湘西农村学校虽然经过“二期义教”、“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合格学校建设”等项目,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极大的改观,但由于资金短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速度有些缓慢,如乒乓球台、篮球场、单杠、双杠等体育设施,以及电脑的配置、图书的配备、校园文化的建设都没有及时跟进,导致校园文化匮乏,活动形式单一,绝大多数学校面貌的焕然一新仅仅只停留在几栋看得见、摸得着的简单教学楼上,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有的学校即使勒紧裤带添置了电脑,并且也联了网,但电脑多半数量不足,过时老化,网速缓慢,维持正常的教学运转都困难,根本不可能满足老师业余备课、查资料的需求。免费师范生深感自己成了“井底之蛙”,觉得生活枯燥、乏味。

  考验六:待遇较低。80%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认为工资太少,教师职业无吸引力,处于紧手紧脚维持基本生活的那一类。有超过一半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认为教师待遇低,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走到外面没面子。“经济待遇决定了我们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工作的积极性。”很多刚毕业的师范生认为“提高工资水平”是点燃工作热情的火种。

  考验七:对象难找。主要原因一是教师收入低,该行业没有多大吸引力;二是教师交往圈子小,与外界联系少。受职业和条件各方面限制,60%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自从上岗后很少与外面沟通联系,80%左右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把自己交往圈子锁定在本校师生、学生家长和大学同学身上,与外界很少有往来。90%左右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婚恋心里没有底,据他们普遍反映,女教师眼光“上仰”的现象比较明显,很不希望自己的对象是同行,特别是同在农村教书的男教师。

  考验八:角色难进。不少基层学校教育理念落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校本教研氛围不浓,涉及新课程前沿性的不多,即使师徒结对,要在“传帮”上有作为很难,很难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环境,严重影响了免费师范生的成长。据了解,在湘西绝大部分农村学校都对免费师范生寄予过高的期望,80%以上的免费师范生除担负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外,还负责处理学校的杂事,如学校所有上交材料的撰写、打印,重大活动的策划,这些事务长时间捆绑了初上讲台的免费师范生,使业务还不是很上路的他们紧绷工作的弦,无暇顾及自己的专业成长。虽然免费师范毕业生都是师范专业的“正规军”,但毕竟这样锻炼的机会和时间太少,再加上“蜻蜓点水”似的实习、见习的学校全在县城,城镇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学生的素质都强于任教的农村学校,这使不少免费师范生真正下到农村一线去后,面对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有种“水土不服”的不良反应,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还存在经验不足、方法欠缺、角色难进的现实考验和困惑。95%以上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认为自己要想得心应手、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建议

  提高工资待遇、突出人文关怀;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培训力度,健全激励机制……

  让免费师范生安心从教

  首先,要解决下得去的问题。要使免费师范生心甘情愿地下到基层,亲临农村教育第一线,从“身入”到“深入”的转变,需要在四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在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师范院校和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一以贯之地向免费师范生灌输终身从教和农村从教的理念,激发他们到农村干事创业的热情,明白“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的道理,让他们看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二要提高待遇水平。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当作一件紧迫的大事来抓,千方百计地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有发展、受尊重。必须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要关心农村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农村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教师公转住房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必要的倾斜,完善津补贴标准。

  三要突出人文关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人事分配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尽量将免费师范毕业生安排在语言畅通、交通便利、买卖方便、社会治安环境良好的农村学校任教。作为基层学校要对免费师范毕业生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要从心理上真正接纳他们,设身处地从衣食住行等细微处关心他们,尽力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运用广大群众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免费师范毕业生在报刊上有事迹,广播里有声音,电视上有形象,网络上有信息,让大家了解和接纳免费师范生,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此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免费师范生的先进事迹,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斗志和热情。

  其次,要解决呆得住的问题。要让广大免费师范生沉下心来做教育,脚踏实地干事业,关键要不断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与生活条件,积极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用水、用电和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使教师有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要不断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艺体活动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使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基层学校有球可打、有网可上、有书可读,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努力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针对农村青年教师找对象难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教育部门、共青团、妇联等应携手合力,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各行各业人员与农村教师联谊活动,为农村教师们扩大交际范围提供一个广阔宽松的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村教师特别是免费师范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正视自身实际情况,在更广泛的范围中去寻找未来的伴侣。此外,学校基层组织特别是学校工会,要关注关爱年轻教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兄弟学校共建“联姻”关系,与乡镇部门多开展联谊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融入本地,提高本地人对其的认同感。

  最后,要解决干得好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要加强师德修养,培养敬业乐业情操,要让免费师范生们明白“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懂得怎样去当好教师”。要让免费师范生在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认识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通过他们自身学习和自我修养,将个人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行为和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

  要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做好岗前培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认真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岗前全员培训。二是抓实岗后培训。针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工作入门较难的实际情况,从抓实上岗后培训入手,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同步跟进,就如何顺利开展农村工作,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三是实行结对帮扶。要采取“一对一”或“几对一”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工作中的各种疑难。尽力解决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对他们的生活困难、教育教学困难、工作障碍,及时伸出援手,加大对他们的帮扶和引导,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及时的帮助。四是注重人才培养。基层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后备人才培养上,把免费师范毕业生与当地其他教师同等对待或优先考虑,要善于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一定发展潜能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及时提拔到学校管理队伍中来,让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熟悉教育管理中长见识、增才干,茁壮成长起来。

  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施“工资倾斜政策”的基础上,对在农村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做到评先评优要向农村教师倾斜,要把评先评优的指标按一定的比例划拨给工作出色且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特别是免费师范毕业生,让他们尝到工作的甜头,激起工作的热情。

  为何难扎根

  因素一:从教意识淡薄

  免费师范生绝大部分是农村生源。这些学生家庭相对比较贫困,父母多数是在家务农或在外打工,“减轻家庭负担”成了他们报考免费师范生的首要动机,相比较之下,“想成为一名老师”的选择比例不到1/3。“免费”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的是那些家庭贫寒、上不起大学的农村孩子,却不一定能保证这些学生有志于教育事业,更别说扎根基层。调查中,有超过40%的人“终身从教”的观念模糊,有60%左右的人认为自己无长期扎根基层的想法,有30%左右的人对自己扎根基层信念不坚定。在回答“一辈子做老师”这个问题时,90%左右的人摇头,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想通过考研或改行的方式跳出农村,远离教育,认为当一辈子农村教师是很倒霉、很无奈的事情。有60%的人认为自己报考师范时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十分有限,是在家庭压力下报考;25%的人对政策只了解一点点;10%的人对政策不了解;只有5%的人对政策了解得比较清楚。

  因素二:下不去现象突出

  由于农村教师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很多免费师范生在读书阶段就目睹了老师辛苦清贫的生活,想跳出农门,不愿再回到农村受苦受累受气。调查显示,留在县城以上地方任教是免费师范生的优先选择;对于到农村任教,有35%的人表示“不大愿意”,40%左右的人觉得“还行,但多少有些无奈”,25%的人表示“比较愿意”。

  调查中,某县教育局一分管人事的局领导告诉我们,每到秋季开学人事分配时,他都很头疼,虽然政策要求所有的免费师范毕业生都要下到农村任教,但打招呼的人还是太多,都要求在人事分配上尽量照顾,争取到交通方便、离城较近的农村学校。为摆平方方面面关系,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农村学校总会出现免费师范生扎堆的现象。据调查,一个教师总数百余人的学区,两年进了21个免费师范毕业生,而一些教师紧缺的边远学校则出现了多年不见教育“新面孔”的现象。

  其实,不少农村学校也同样存在人事调配上的困难。“局里把人分下来了,到学区还要再分配,我们做负责人的也很头疼,村小、片小往往没有人主动去,他们都把自己岗位的底线放到了中心完小,有的还托人打招呼、开后门,害得我们不晓得怎样做人了。”采访中,某县一姓黄的校长说。“遇到这样头疼的事,我们根本拿不出主意,解决的唯一办法是抽签,靠他们的手气来决定他们的去向……”花垣县一姓张的校长说到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分配时很是无奈。

  因素三:呆不住现象明显

  在湘西八县市走访,工作一年就要求换工作环境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占总数的1/3。在村小、片小一级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生十有八九要求改变工作环境。他们调换工作环境主要有两种走向:一是村小、片小一级努力向中心完小看齐;二是偏远农村学校的向条件优越的中心完小靠近。“甚至有的免费师范生,你不按他的要求给予调动,他会闹情绪,工作不积极,得过且过混日子,心态极不平稳。”某县一位梁姓校长如实说。

  调查显示,现在免费师范毕业生呆不住的原因主要有:做老师收入太低(70%);想从事其他行业(40%);不太愿意去农村特别是长期扎根农村(80%);做老师影响个人发展(30%);最低从教年限过长(45%);农村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多,压力大,不想在农村受折磨(56%)。



/jiaoyu/zatan/2019-07-27/1022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