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九苓
前不久,一则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争当环卫工人的新闻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各方的反应其实是很“老套”的:正面的褒奖说环卫工作需要有知识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年轻人;批评者则说这是人才浪费,或把读书无用论、铁饭碗的吸引力等搬出来。
笔者认为,此事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大学生当送水工、做快递员之类的消息早已不新鲜。这类事情没办法简单作一个好坏或是非的判断,但会促使人们反思:我们的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如果高学历并不能保证找到“理想”的工作,为什么还要花费如此可观的时间与金钱去接受教育?教育的本质与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这种思考对人生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因为所谓社会转型,并不只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要求人们思想观念与生活态度的变化。
现代化已深刻影响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环卫也早已不是扫大街、倒垃圾那样简单。现代城市的环卫工作是复杂的城市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涉及城建、环保、安全、交通等重大问题,仪器设备、管理方式也都是现代化的,所以招聘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本来应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可以说,环卫工作不简单,环卫工作很重要,环卫工作也有前途。
当然社会上还有不少对环卫工作不屑一顾的声音,这既有历史原因,现实上也说明环卫工作还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政府或相关组织应该更加努力,给每一位劳动者以应有的尊严,真正实现周恩来总理所说的劳动者“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别”的理想。
同样,高等教育也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是大众化教育时代,不管是否情愿,过去那种“上大学就能找一个体面工作”的期望已经成为遥远的梦想。每一项工作对人的要求是知识、技能以及责任心,而不是学历。虽然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与素质,但将二者等同起来,无疑还是计划经济的残留意识。这种思想既不利于个人发展,也会对他人产生不正常的压力。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自我修养和认识、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种提高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的途径。人生来并不是一张白纸,不同的先天素质、不同的家庭背景、甚至不同的地域对一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并不能抹杀这些差别。但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一个人在任何一种工作中都有更开阔的眼界,有更合理的思路,有更好的发展。良好的教育可以让人欣赏到更多的美好事物,为自己的人生作出更理性的判断与选择,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用处”。同样的教育不能获得同样的工作,但做同样的工作,有没有良好的教育是不一样的。
至于众多大学生、研究生争当环卫工人是否心甘情愿,是否因为看重事业编制,是否有人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个跳板,笔者不敢妄言,但可以说,即使有这种想法也无可非议,因为工作本来就应该是互利和自愿的选择,“为了祖国需要,无怨无悔”只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情况。笔者不主张再强调环卫工作的“奉献精神”,这种说法似乎就隐含了环卫工作应该是肮脏的、辛苦的、低收入的。在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每一种工作都应该有吸引力,工作环境都应该达到健康与舒适的基本要求,并能够支撑起一个人对生活的梦想。作为员工,应该有的是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胜任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