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淮阴师院:家校以心相通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通讯员 王新鑫

  如今的大学校园以90后为主体,学生管理中经常出现“三不管”的真空地带——和父母不亲近、和老师不交流、和同学不沟通。然而,在江苏淮阴师范学院,这个问题随着大学家长会的召开、电话家访的进行得到改善。

  转移焦点:非简单的表扬与批评

  该校数科学院的特殊“家长会”制度已经坚持了8年,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一致欢迎。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家长会一直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因为老师会表扬一些人、批评一些人,这就让部分家长不愿参会,部分孩子害怕开会。而淮阴师院的家长会,开成了“青年成长研讨会”,把家长会的焦点放在通报孩子在校真实情况、共同研讨青年成长上,家长会后还开展汇报演出,让家长与子女同台表演,研讨和联欢代替“训话”成了家长会的主要内容。

  学生高业精的家长是淮安本地人,她说:“学院家长会开得太及时了,因为我的孩子自觉性不高,所以趁着这次机会要多多引导他,鼓励他好好学习。”学生季洁也表示对家长会并不反感,因为“我们学校的‘家长会’,并不是硬性教育,家长与孩子能够像朋友一样交往。”

  情感纽带:更多的是促进沟通与交流

  “你好,是罕柯孜家人吗?我是淮阴师范学院物电学院的老师冯小勤,也是罕柯孜的班主任,一学期将要结束了,想把罕柯孜在校情况向您汇报一下!”罕柯孜是新疆的小姑娘,第一次离开家上大学,班主任告诉她的家长,罕柯孜在校学习认真刻苦,性格开朗,在学校已经申请了国家助学金,每年4000元。

  今年寒假,该校物电学院还面向维吾尔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开展了一次“特殊家访”活动,列提纲、找翻译、电话家访,在寒冬为少数民族学生家长送去了浓浓的暖意和问候。在电话家访时,得知一位彝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母亲正在生病住院,学校立即在第一时间送去慰问金。

  中国人的内敛使亲人们之间爱的表达很含蓄,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和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就更加微妙,一旦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与最亲的人产生隔阂。淮阴师院的特殊家访,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就是做家长和孩子的纽带,消除这个盲区。当罕柯孜的父母说出谢谢的时候,班主任冯小勤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像这样的电话家访场景,淮阴师范学院每天都在上演。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从而进行深度辅导,既辅导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也教育学生知道感恩、学会表达。

  寒假前,城环学院对学生进行“过年回家给父母亲人带什么?”问卷调查,还开展“给母亲的一封信”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传统的书信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恩。

  关注未来:邀请家长参与育人全程

  该校数科学院第一次邀请家长来校开家长会时,发出150份邀请函,并且注明食宿自理,结果来了120多位家长,这表明家长都愿意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家长会,除了让家长们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把握学生的情况外,同时也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到全员育人的行列中,给学校“挑刺”,给老师“挑毛病”。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关注学生的未来。

  每次家长会,学校准备了厚厚的意见簿,家长发言记录等,“考研”、“就业”、“收费情况”、“严格要求”……家长们关心的问题都反映在这里,这也是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关注。学校和班主任、辅导员在家长会后,对家长们提出的问题都进行整理、认真反馈,对好的办学育人建议消化采纳。数科学院学生井媛媛的家长井志林是一名地道的农民,他直截了当地说:“最好定期开家长会。”当笔者问他对女儿有什么希望的时候,他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说到:“希望她在校认真学习,研究生毕业后做一名像淮阴师院老师那样的人民教师。”



/jiaoyu/zatan/2019-07-30/1050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