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文献资源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有力支撑,对于文化传承创新和国家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981年,我国正式建立学位制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文科外文图书、期刊收藏基本上是空白,无法支撑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尽快改变国外文科图书文献匮乏的状况,季羡林、任继愈等一批著名学者向中央建议划拨专项经费,得到了万里、谷牧、方毅、姚依林等国务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自1982年起,财政部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高校合作引进国外文科图书文献,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过30年的努力,“高校文科图书引进专款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服务教学科研、启迪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引进了120多万种图书、1.3万余种期刊和一批文献数据库,拓宽了国外文科文献的获取通道。2004年,为进一步满足高校文献建设需求,教育部以“共建、共知、共享”为原则,组织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7所具有学科优势、文献优势和服务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启动建设“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借助现代化的服务手段,统一协调图书文献的采购、收藏和服务,构成覆盖全国高校的文科文献收藏和服务体系。据统计,目前已有近700所高校加入CASHL,电子资源年度下载量超过275万篇,累计文献传递总量达70万篇。回首30年发展历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文献资源与服务体系建设始终与时代同进步,与教育同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