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华西教育:在服务中成长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华西实验学校书记吴洁与学生在一起交流

  拥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学校教育曾一度面临尴尬:大量赴华西村务工人员子女因学校规模小难以安置、当地学生为选择优质教育纷纷外流……面对教育质量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华西实验学校作出了这样的探索——

  “办一所学生能快乐成长、教师能体验到幸福、家长与社会放心的农村学校是我们的目标”,华西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吴洁干练直爽,“学校从最初筹建到现在,每前进一步都有很多故事,但如果能让优质教育走进寻常百姓家,我们便觉得所有的苦辣辛酸都值了。”

  ■特约报道 于英

  建一所让更多学生不留守的学校

  已成立6年的华西实验学校,其兴建要从华西村的发展追溯。10年前,以富裕闻名的华西村已将周边20多个经济薄弱村纳入大华西,人口剧增到5万。经济发展迅速,而作为民生之本的教育,却面临着看似矛盾但却现实存在的窘况——入学难与生源流失。一方面,外地大量的务工人员涌入华西村,而大华西范围内原有的四所农村学校规模和办学条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所需。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导致很多人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家,由此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另一方面,当地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不惜耗费大量精力、财力把孩子送到镇上、城里学校就读。本地生源外流,成为华西教育的又一隐痛。建一所与“天下第一村”发展相协调的优质学校,成为群众共同的期盼。

  “鼓了钱袋子,不能忘了小孩子。”2006年,华西村投资一个多亿,撤并原来4所学校,着手华西实验学校的规划与建设。第二年,占地200多亩,能容纳三四千学生,拥有图书馆、大型报告厅、微格教室等高标准教学设施的华西实验学校落成。

  站在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新校园里,老校长胡兴奋感慨万千:“外来务工人员身在异乡本来就不易,而每年因子女入不了学整个家庭失望无助的情景更让人揪心,我们真心想帮他们一把,但是没有办法,校舍容纳不了。现在好了,真替他们高兴。”

  作为务工人员子女的任益勇就是受益者,在升入初中的第一堂班会上,他讲述了自己刻骨铭心的求学经历。当时,任益勇跟随父母来到江阴,入学时曾被几所学校拒绝,听说华西建实验学校后,一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学校很快接纳了他。与任益勇有类似经历的学生在华西实验学校有很多。目前,该校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将近70%。

  从杂牌军到正规军的蜕变

  建成新学校不等于拥有好学校,支撑好学校的诸多因素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而这恰恰是华西实验学校的“软肋”。全校200多名教师,90%来自原来4所学校,此外就是刚毕业的新教师。多校合并,教师小团体意识浓,遇到问题习惯于抱怨与逃避,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不少教师将学校教科研理解为只是写论文、摆架子,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师资现状,学校用开班学习的形式培训教师,但教师们并不“买账”,认为学校是在增加教师负担,每逢学习,便有不少人以种种理由请假推脱。有人曾直言不讳地评价华西实验学校是一流的办学条件,三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不发展就不能实现学校真正的发展,但以行政手段推动教师发展显然不能激活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基于当时的状况,学校吴洁书记与周建忠校长决定改变策略,选择让教师“慢”成长,制订了激发教师转变思想的“两条腿走路”方案:一方面,学校用华西村特有的资源凝聚教师精气神,让教师树立起团结合作才能实现超越、提升自我才会出创造力的发展意识。另一方面,发挥学校年轻人多的优势,组织成立了青年教师音乐爱好者协会。艺术的注入让平淡的日子变得鲜活,也拉近了原本不熟悉的教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音乐协会。渐渐地,教师的心敞亮了,工作的推进也开始有了撬动的支点。

  给教师发展空间,同时给他们指路、搭台,华西实验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渐渐有了清晰的方向与路径。路径一:读书富脑。通过读书交流会、论坛等形式激发教师思想碰撞。路径二:实效培训。成立教育、德育、教学三个骨干小组,组建新教师学习班、青年教师成长班、中年教师提高班,梯次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三:专家引领。学校聘请全国各地教科研行家里手“沉”到学校对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指导,针对实际问题和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以案例促进反思,以反思推动改进。路径四:借力提升。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交流锻炼、脱产培训,探索校际合作,让更多教师走进名校挂职学习、互动教研。由牵着走到主动走,华西实验学校的教师渐渐找到了专业成长的乐趣。

  刘风光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代表。她坦言以前很少考虑教育教学创新的事,如今已是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她,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都井井有条,在全市名师同课异构展示活动中,刘风光以独具一格的设计与到位的解析赢得了满堂喝彩。

  教师赵良芳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这样写道:从教学理念的狭隘守旧到改革实践的尝试研究,我已不再仅满足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整体提高,而更关注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的情怀和学好语文的兴趣。教研组长袁燕舞在专家引领的培训中成为特级教师王丽新的重点指导对象,现在,她的课越上越顺手。2011年,袁燕舞成为乡镇骨干教师、江阴市优秀班主任,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由建校初学校无学科带头人到如今教师在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一批市级骨干教师涌现,华西实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走上了有自己成长基因的发展轨道。

  华西娃享受优质教育不再是梦

  校长周建忠说,只有让学生成为最终的受益者,教师发展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基于这样的导向,华西实验学校始终为学生营造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2012年5月15日,这是一个让所有华西实验学校“好少年”合唱团成员难忘的日子,因为他们要去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比赛。走进艺海剧院,恢宏壮丽的殿堂让很多第一次来上海的学生大开眼界,与大都市的孩子同台演出,小演员们紧张而激动:“当主持人报幕《做个好少年》时,我们开始演唱,掌声那么激烈,响彻了整个艺海大厅……”比赛结束后,家长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言:“比赛最大的成功不是节目获奖,而是孩子们通过表演的形式走出了江阴,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走进华西实验学校,一定要看的是感恩书苑。这个别具江南风味、藏书达5万多册的图书馆,是书记吴洁发动社会人士和校友捐资修建的。每到课间,这里便成了学生畅游书海的“圣地”。他们或席地而坐,或掩卷沉思,读书润泽生命的场景构成了校园独特的风景线。不仅如此,这个师生的精神家园还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家庭的纽带。每逢双休日、节假日,图书馆对外开放,许多家长、校友开车来学校借书、看书。家校共建,资源共享,学校成了喧嚣中的心灵憩所,社区也成了令人向往的书香之地。

  远离土地与自然是现代学生成长的缺憾,华西实验学校开辟出一大片空地作为班级责任田。种植园成为学生的乐园,各班分季节种菜种瓜。翻土、播种、浇水、除草,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收获着成长与喜悦。最为开心的环节是学生们把收获的果实卖给学校食堂,“自己的劳动换来回报,谁不喜欢啊?”学生程正元满脸开心。

  很多外来务工家长下班时间晚,身在他乡没有亲人托付,而让年龄小的孩子独自在家又不安心。学校便组织这部分学生开展武术操、合唱、舞蹈等课外兴趣活动,安排一部分有特长的志愿者担任辅导教师。此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用心办学使华西实验学校的教育质量与知名度不断提升,“现在生源已经开始回流了”,学校党政办主任蔡琴娟满是自豪。学生王昊哲自小户口随父母落在了市区,当时父母有自己的“小心思”——城里教育资源丰富,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但乡亲们的口碑与自己对华西实验学校的考察,最终改变了王昊哲父母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的想法。他们说:“家门口就有好学校,我们何必舍近求远呢!”

  (本文图片由华西实验学校提供)



/jiaoyu/zatan/2019-07-30/1055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