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父母学历职称怎成入学最重砝码?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广东东莞市日前规定,父母的学历、职称成为外地孩子积分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最重要指标。按照文件,初中学历有15积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有100积分。而在该市的服务年限、参保年限及居住时间等指标则分值较少。这一办法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公众热议。面对质疑,该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方案是按照该市对人才需求的考虑制定的。

  【主打观点】

  入学“拼爹”,别拿资源有限说事

  ■郑渝川

  当下,许多地方都有对外地人特别是对外地农民工、外地学籍孩子的歧视性称呼。尽管有时具体提起的人未必真有什么恶意,但听起来还是让人不舒服。东莞把外地户籍来莞工作和生活的人,称作“新莞人”。这是个很温馨的称呼,体现出其相比许多大城市更趋文明进步的一面。

  按理说,一个温馨的称呼,对应的应该是推动外地户籍人口进一步融合的公共政策。可东莞日前推出的按父母学历、职称积分入学方案,却要让好多“新莞人”失望了。

  只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父母才有积分,高学历、高职称的积分多,低学历、低职称的积分少,无学历、无职称的人则没有积分……按照该方案,初中学历的“新莞人”,要工作85年才能和研究生学历的积分相提并论。对此,只能让人心生感叹——见过糟糕的,但没见过这么糟糕的。

  公允地说,东莞只有不到200万的户籍人口,而截至2012年该市的外来务工人员达到700多万。按照户籍人口规模和城市(镇)行政级别配套的管理机构,以及教育、医疗等资源,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近年来东莞按照中央政府和广东省的要求,加大了教育投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位都显著增加。但以较低的教育配套基数为起点,即便连年实现高增长,距离需求仍有很大距离。在目前尚未提出更好的替代性政策的前提下,“积分入学”就肩负起了本不该承担的“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任。

  作为一种“不得已”的办法,积分入学积什么分、怎样设置分值十分重要。一般而言,用工作年限积分,可以反映城市对外地户籍人员在城市建设、纳税等方面贡献的认可。适当纳入学历、职称、工种稀缺程度等指标,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分值太高,权重更不宜盖过工作年限。

  据报道,该市相关负责人在回应媒体质疑时,声称按父母学历职称积分入学的方案是按照东莞对人才需求的考虑制定的。因资源有限,“只能先解决东莞比较需要的人”。这一表态,真可用功利来形容。

  在此,有必要提醒一些地方主政者:积分入学只是一种“相对最不坏”的解决学位不足的分配政策。新建足够的公办学校供给相应学位存在困难,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不能通过其他途径来缓解学位不足的压力,比如吸引并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创办民办学校,用足法律、民办教育促进政策、地方政策所能给予的利好。显然,在许多方面,东莞仍然有努力空间。

  至于这项政策的推行,会不会成为一项致命的标签,让本来还有意愿到东莞工作的外地人掉头就走,也很难说。反正周边的广州和深圳,以及再远一点的“长三角”都在喊“用工荒”。

  【众评众议】

  选择性排外是懒政

  东莞按父母学历职称积分入学方案,往小了说是一种懒政的思维,而往大了说则是城市对外来人口选择性吸纳的差别思维。或许这种思维是无意识,但也是城市一种潜意识排外的“洁癖”。

  (木须虫)

  “积分入学”是制度补丁

  民众把目光聚焦在东莞这份具有“拼爹”色彩的积分方案上,所要求的公平,或许只是这小块资源上的公平。很显然,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是外来子女与本地人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是参与分享整块教育蛋糕。

  教育平权所面对的是制度的破洞,绝非制度补丁上的小窟窿。指标的存在,相对于整体公平而言,其本身就是歧视的符号。(时言平)



/jiaoyu/zatan/2019-07-30/1060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