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对年轻人少些吹毛求疵的皮相之论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顾骏

  新年刚过,各路媒体纷纷对过年期间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加以清算。大学生沉溺于手机和网络,疏离了亲情,甚至表现出某种社交不良的症候,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许多专家也从各自所属学科出发,加以分析概括,对策如流,但坦率地说,其中不少皮相之论。

  媒体和专家抓不住问题要害,是因为大家在评判今日大学生沉溺手机和网络现象时,多少犯了当年鲁迅笔下“九斤老太”的通病:每个时代几无例外,都会有前一辈埋汰后一辈,而且不满几乎都出自前一辈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标准,在后一辈身上看到“我们当年并非如此”。

  在评判今天大学生“沉溺手机和网络”是否真的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病理现象之前,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出问题的是“沉溺”本身,还是“沉溺于手机和网络”?不带偏见地说,“沉溺”在哪个时代或哪一代人身上都有。如果说大学生沉溺手机和网络,那今日为人父母者有很多沉溺在麻将上,疏忽了照看孩子的天职;工作不久的白领很多沉溺在包包之类的奢侈用品上,加班费都送给了品牌商家,省吃节用以致脸带菜色;更多的国人则沉溺在吃喝上,资源浪费巨大,污染环境严重,却还以“舌尖上的中国”自豪。这些“沉溺”同大学生沉溺手机和网络,在对个人或社会的不良影响上恐怕很难分出高下吧?

  笔者如此阐述,并非为大学生沉溺手机和网络辩护,而只是想指出一点——沉溺本是人性的永恒,没必要拿手机和网络说事。

  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和应用是20世纪临近结束那段时间的现象,其受惠者首先是“80后”乃至“90后”,“沉溺”其中的当然也数这代人最多。而这一点恰恰构成前一辈埋汰后一辈的重要心理动因:既不是出生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段,没有形成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也缺乏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动力和能力。带着那么点“酸葡萄”心理,随便对这一代技术幸运儿贴上个标签,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宣泄自己跟不上时代的“羡慕嫉妒恨”,这不正是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情结吗?

  因此,将“沉溺”归罪于手机和网络,是找错了对象。即便真像媒体所批评的,大学生不懂事,沉溺手机和网络之后对他人不那么在意,在亲友团聚时刻,也低头刷微博,弄得大家索然寡味,那也得细细分析。不是有媒体报道,今日年轻人连中国传统的亲属称谓体系都已搞不清楚,对长一辈的亲戚只知道称呼“叔叔、阿姨”了吗?亲属称谓的单一化不仅因为独生子女占多数之后,中国的亲属结构本身简单化了,而且说明亲属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减弱了。以往,不同称谓背后是不同的权利义务配置。随着亲属重要性和亲密程度下降,过年团聚差不多就剩下象征性功能,大学生对此“不在意”即使不能算正常,至少也是可以理解的。

  更有可能的是,在今日中国,对他人不在意几乎成了普遍现象。试想如果对他人在意,始终将他人置于主体地位来尊重,会有那么多不安全食品,那么多污水排放,那么多大排量私家车吗?今日要让人重新知道并实践“对他人在意”,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年轻人在其中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而绝非亲友团聚那一刻“不刷微博,不玩游戏”。

  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后一辈往往成为前一辈宣泄不良情绪的“出气口”,因为他们没有话语权,但也正因为如此,媒体“九斤老太”式的吹毛求疵,很难让年轻人就此改变自己。相反,继续刷微博、玩游戏,以故意表达“不在意”,可能成为他们的表态方式。年轻人固然存在种种不足,需要得到父辈帮助,但在如此对立之下,批评即便初衷良好,结果能良好吗?



/jiaoyu/zatan/2019-07-30/1060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