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义
前些日子,市里组织人对城区中小学进行课改督查,我被抽调到督察组,在一所小学听了一节语文示范课。这是一节阅读课,教师采用了“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法”,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进行“情感目标的达成”。他自己先口述了该单元3篇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思想。这3篇课文原本比较感人,但远没有达到能让学生感动得涕泗横流的程度。这位“高明”的教师抛开课文,又讲了另外两个与课文内容完全不相关的故事,课堂上好多学生的眼泪就被忽悠出来了。
课后,一位相关负责人私下里征求我的意见,我便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该课的缺点:3篇课文不能用同一个主题来概括,这样会抹杀文章的个性,阉割文章的思想;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对比阅读,对比的核心应该是求异而不是求同;情感目标应当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达成,不能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割裂开来,割裂了就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整堂课有远离语言运用、架空教材、节外生枝之嫌。该负责人当下愤然发问:“把全班学生都感动得哭了,你还说人家的课上得不好?”我说,感动学生的不是课文本身,而是与课文无关的故事,这属于偷梁换柱,借鸡下蛋。更可悲的是,在之后的评课中,听课教师和考察组的专家竟然异口同声地对这节课大加赞扬。
叶圣陶说过,课文是例子。选入课本的课文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被组织在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一般都具有相同的文体和基本相近的题材。可是这些文章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要么是题材的特色,要么是语言的特色,要么是表达形式方面的特色,这就表现出不同的文章风格。正是因为这些各不相同的特色,才使它们具有了一定的示范性,才被教材编写者看好,才被选入我们的课本。通过教学,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这些文章各自的特色,掌握同一题材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认识形形色色的文章。这样才算达到了教学目标,也不枉费教材编写者的一片苦心。一个单元的文章可以组织整体阅读,整体阅读的主要手段应该是对比,对比的核心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各篇文章不同的特色,而不是挖空心思地去寻找它们的相同处。从3篇课文里归纳出一个中心思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应该是教学的目标。在语文课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通过熏陶感染这一潜移默化的方式达成的,有时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时候甚至是在不经意间达成的,因为它无法孤立存在,它需要在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思想深刻感悟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在学生尚未深层次接触文本的前提下,第一课时就企图达成情感目标,有主题先行、急功近利之嫌,非常不妥当;利用一堂课的时间集中而孤立地去实现“情感目标”的做法也是错误的。
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课外小故事作为语文课程的辅助材料广为运用。可是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它的相关性、适切性和实效性。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这一点是前提。因为语文课毕竟不是故事会,即使穿插一些故事,也不能喧宾夺主,挂羊头卖狗肉。这位教师所讲的故事,我们不能说它不生动,不能说它不感人,听课的学生有的甚至泪流满面……表面上看,教师设定的情感目标似乎完成得完美无瑕。但仔细琢磨一下,不难发现,真正感动学生的是故事,而不是课文,而故事与课文的内容八竿子打不着。
课程改革让许多有上进心的教师活跃起来,一些人殚精竭虑搞研究,搞创新,日思夜想出成果,这些本来都是好事。可是,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各个学科也都有其自身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如果违背规律搞创新,不顾原则乱创新,不但不能出成果,反而只能制造出形形色色的课改怪胎,耽搁了自身发展事小,误人子弟事大。同时提醒各位教师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听课和考察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潜心思考,仔细分析,不要被那些翻新花样的花拳绣腿忽悠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