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教育: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助推器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 王岳川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西平 安生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梧华

  ■本报记者 易鑫

  软实力在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该为青少年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怎样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各类人才,怎样做好语言文化交流,怎样播撒中国文化的种子?就此,笔者采访了三位该领域的专家、学者。

  提升国家软实力重要意义何在

  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实现目标的能力。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记者:现在一提到国际关系就要提到软实力这个词,您如何理解软实力?

  王岳川:一个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实现目标的能力。每个国家都力图以文化、信息、价值观等的传播来发展其软实力。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和世界总体和平的今天,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整合内部社会力量、寻求外部文化认同的重要工具。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受尊重的大国,一方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另一方面又要有深具魅力的软实力。没有硬实力,一打就倒;没有软实力,不打自倒。21世纪,中国的主题是“和平崛起”和“文化复兴”,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抵御霸权主义对中国的妖魔化、减少文化误解和隔阂、重塑中国国际形象的必由之途;同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又可以促进中国产业模式的深度升级,将中国文化更好地推广到世界。

  记者:其他国家在提升软实力方面做得怎么样?

  王岳川:欧美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都非常重视软实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文化输出工作。第一是文化产品的输出,就我手头的资料来看,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5%,仅次于军工业。美国的“三片”(薯片、大片、芯片)成为了很多国家须臾不可离的产品。日本是排名世界第二的文化产业大国,其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重点发展动漫和游戏产业,其动漫产品占到世界的60%,游戏产业占到世界的1/3强。日本的电影亦培养出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宫崎骏这样的国际电影大师。

  文化输出的第二点,即国际教育和国际文化交流。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文化先进国家都为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奖学金,注重吸收有可能成为未来各领域领袖的留学生到其国家深造。以美国为例,美国为了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制定了国家教育法,开展纷繁的教育交流以及推行跨国教育。而国际教育和交流的大发展也为美国的软实力乃至国家的实力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美国式自由和民主的鼓吹者,他们往往是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留学生或者进修生,自然对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具有深刻的认同。

  记者:当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快速提升,政治形象也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相比之下,我们在软实力提升方面做得如何?

  王岳川:在新世纪,中国的文化产业有了大发展。2011年,中国出版业的产值达到1.5万亿元,发表长篇小说300余部,制作电视剧一万多集,生产电影791部,票房超过了13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由隐到显,中国文学开始赢得更多的目光。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3%,且增长极为迅猛,预计到2015年可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到5%。这是数量上的指标,但是在文化产品的出口方面,中国才刚刚起步,国际文化品牌还有待培养。

  张西平:一方面,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有了孔子学院、广播电视媒体等实际有效的抓手,例如孔子学院,截至2011年年底,孔子学院总部已经在108个国家建立了400家孔子学院,500多家中小学孔子课堂,派遣海外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近两万人次,同时设立了孔子学院海外留学生奖学金,每年有几千个名额。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已经不是局限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而是在全球展开,在五大洲都有了自己的布点。

  记者:提升文化软实力有何重要意义?

  张西平:李长春同志在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曾经指出:“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而当今的世界话语权,仍有80%掌握在美国人手里,西强我弱的地位没有改变。美国的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按题目来说,负面的占一半,中性的占25%,有一点积极意义的占25%。如果按字数算、按文章长短算,则90%以上是负面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学术上研究出一套应对之策,在世界范围内尝试构建新的文化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近百年来,我们一直以西为师,在学习吸收的同时,对自己的文化却渐渐生疏,这说明文化自觉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们要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出发,总结出自己的精神世界价值。

  教育在国家软实力竞争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育是文化输出的媒介和载体,是启人心智的工具,是构筑国家文化安全防线的堡垒和推进国家文化战略的手段。

  记者:教育在软实力竞争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王岳川:教育在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中意义重大。教育是文化输出的媒介和载体,是启人心智的工具。在全球化日渐深入的今天,文化冷战正酣,各国都试图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向其他国家和民族播撒。在这样的语境中,教育更成为构筑国家文化安全防线的堡垒和推进国家文化战略的手段。我们仍以美国为例,美国通过立法等手段使得政府成为了国际教育的主体。美国通过对他国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资助、留学访问、项目资助等,致力于向其他国家推行其“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理念。美国试图通过教育扮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启蒙者。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应该对教育之于国家软实力的意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张西平:在国家软实力“走出去”的整体设计中,语言教育是基础,文化交流是途径,媒体宣传是手段,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这是世界主要国家向外部传播自己的文化和观念的基本经验。这其中,各种交流活动的进行、学科的建立要依托学校进行,各种语言人才需要依托学校来培养,教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记者:我国教育在软实力的提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影响较大?

  张西平:汉语国际传播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我国教育部门所做工作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全球孔子学院稳步发展;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派出人数持续增长;中外加快联合培养本土汉语师资;国际汉语师资培养规范化进程加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院校数量、招生人数、外国留学生人数增长迅速;“语别化”和“本土化”教材开发力度加大,能够更好地激发各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汉语水平考试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在中国和北美两地推出;“汉语桥”系列大赛提升汉语国际传播的社会关注度;组织各国校长、教师、学生近万人访华感受中华文化,推动本国汉语教学;来华留学教育蓬勃发展;华文教育扶持力度加大,如为海外华文教育募集资金、实施华文教师培训项目等。

  此外,近年来,我国开始为文化产业培养后备人才。为了加速动漫高端人才的培养,2012年底,教育部、文化部开办了“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计划”首届实验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3所高校联手共同组建了专家组织机构,采取“三校一体、四年一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首届21名大学新生。成立于2009年的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中国少年京剧团,也一直在探索动漫艺术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并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京剧后备人才。

  张梧华: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

  留学人员有155.34万人,其中113.6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每一个出国留学人员,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他们为世界各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中俄、中美、中英、中欧四大人文交流机制相继建立和完善,中国东盟、中国阿拉伯、中日韩教育交流平台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多边教育合作等,全面拓展了中国教育的国际交流途径。

  记者: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在软实力提升中所做的贡献相比,我国教育存在哪些不足?

  张西平: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强大,不仅仅表现在好莱坞和英语的流行,最根本的是西方有一套思想文化体系和话语。而中国虽然在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等一些载体上规模做得很大,但在思想观念的传播方面仍有所欠缺。语言和文化艺术的传播只是外围,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代表的思想和学术的输出才是核心。

  另外,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问题。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不仅需要大量的通晓外语、了解对象国的外向型人才,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中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从2005年至今的对外传播实践来看,不仅传统电视台、电台、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等媒体企业缺少中外兼通的人才,而且外向型的演出、展览、动漫游戏、数字产业的制作与加工等方面的人才更是大量缺乏。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学科建制的特点,至今尚不能系统培养一批精通中国文化又能熟练使用世界各国语言的中国文化国家传播人才。

  王岳川:与欧美和亚洲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国际化有起步晚、人才逆差现象严重的问题。起步晚未必是纯粹的坏事,可以有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来借鉴。但是中国目前送出留学人才大多为中国的科技文化精英,而引进的留学生相对素质较差。这一形势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

  张梧华:在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学历教育阶段——高中,国际化方面有着很多不足。例如,现在的公共课程都是国外教材,历史是外国人编写的历史,这就是西方通过教育实现了对我国青少年观念和思想的渗透。如果都是西方观念培养出来的出国留学生,怎能要求他们有良好的中华文化底蕴?他们又怎会有具中华情操的国际视野?

  目前,公办高中国际课程如雨后春笋,但绝大多数仅停留在或满足于通过举办各种国际班及国际项目输送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而忽视了国际化本身对中国教育应该起到的推动作用,如吸引和招收更多的国际留学生进入我国学习等。如何使我国从留学生输出大国转变为留学生输入大国?如何使我国从教育模式、标准和理念的输入国变成输出国?如何将中国的基础教育通过海外留学生的“走进来”、海外兴办学历性学校“走出去”,变成软实力的一部分,并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互相配合、相得益彰?这些都是目前高中阶段教育国际化应该考虑、准备和完善的战略目标。

  教育如何担当起“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

  要通过教育来建立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心。

  记者:刚才提到,思想观念的培养和输出是“走出去”的核心,在这一点上,教育能做些什么?

  王岳川:教育是形成民族的核心价值、整合社会能量的媒介。我们要重塑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并使之成为大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贯彻执行。差不多在一个世纪以前,北大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指导方针。但是今天,这个方针似乎逐渐被人遗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史子集、琴棋书画已经逐渐被西方典籍和钢琴、歌剧、油画所取代。孩子从小和自己的文化土壤隔离,自然不能建立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可喜的是,大概在10年以前,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增加了传统典籍的内容,中国高校建立了不少文化研究基地和国学中心,中国的文化断根正在得到修正。但是在更高的教育层次上,我认为要通过教育来建立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心。

  张西平: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方面,我认为,一方面,中国学者需要继续修炼外语,让自己的成果能在更多英语甚至非英语的国际刊物上被接纳;另一方面,需要以国家为后盾,继续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和接受度,使得更多中文刊物的质量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此外,中国学者应当注意观察国际学术界新的、交叉的学科生长点,在发挥传统文科优势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更多地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加快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步伐。

  记者:作为“走出去”的语言载体,我们的孔子学院已经在五大洲落地,在汉语输出方面,今后哪些工作需要进一步改进?

  张西平:汉语教学只是基础,任何语言教学都应包含文化教学,将我国目前所推行的孔子学院计划和国外的一些汉学研究结合起来,对于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才会更有价值。此外,应尝试在实践层面建立完整的汉语教学体系,为一些汉语教学后起步的国家培养更多中文专业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级汉语人才,以及足够的合格汉语师资,适合各国使用的汉语教材也有待进一步开发。

  王岳川:在对外汉语和海外华文的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因子,必然能够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

  记者:在人才培养以及培养模式方面,教育应该为提升软实力做哪些准备?

  王岳川:一方面,教育要为中国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培养后备人才。如果细分,文化产业可以分为文化加科技,文化加旅游,文化加会展,文化加体育、文化加演出、文化加书法等诸多方面。文化产业是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而且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例,2011年,文化旅游业直接新增就业50万人。电影、电视、体育等产业更是蓬勃发展。这样的文化产业形势,需要大量的相关方面的人才。这是未来教育的机会,也是挑战。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既深入领会中国文化内核又具有优秀外语素养的双语精英。长期以来,我们受到苏俄教育模式的影响,将教育分科细化,这自然有其好处,但是同时也使我们的人才出现了一定的缺陷。例如外语系的人才大多不懂国学,而中文系的学生往往外语不好,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深通汉语知识,但是对于文化又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我们现在急需既有良好的外语素养,又深通中国文化底蕴的双语精英来做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我们要从拿来主义变为送出主义,而送出的前提是要培养出众多的文化使者,通过翻译和教学,将中国的文化输出引向深入。这是教育界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张西平:全国外语院校可以先承担起语言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大其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同时加大国别、地区政治和文化的研究,并集结一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人才,摸索多语种、多学科的中国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尽管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但要抓紧做起来。

  张梧华:中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国际化要立足于中国高中课程改革和教育革新的探索,为中国学校培养一支有能力从事国际课程教学的双语教师队伍,一支能管理国际课程的教学管理队伍,一个被国际认可的、能吸引以美国学生为主的国际留学生或交换生前来中国学校留学的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国际课程体系;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还要为中国教育“走出去”、外国学生“走进来”,为中国从教育大国转变成教育强国做好充分的师资、教学管理和课程的准备,而其不仅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提供保障,又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链接】 

  各国语言文化推广项目

  ●德国·歌德学院

  歌德学院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建立于1951年的歌德学院发展迅速,目前已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分支机构144个,其中国外分支机构128个。

  ●法国·法语培训中心

  早在1884年,法国就成立了以在海外教授法语为主的法语培训中心,目前已在138个国家建有1098个分支机构,拥有30多万名学员。每年3.75亿欧元的预算和遍布世界91个国家的144个文化中心更是构成了法国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外文化推广体系。

  ●韩国·世宗学院

  韩国在全世界有20个文化院。除教授韩国音乐、朝国料理等文化课程外,文化院还专门运营教授韩国语的对外教育机构——世宗学院。韩国文化观光部曾于2007年宣布,5年内要在全球100个地区建立世宗学院,向当地普通民众免费教授韩国文字和韩国文化。



/jiaoyu/zatan/2019-07-30/1125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