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才德勤修养 三魂共一心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2002年12月,于老创作10米长卷《悼超山宋梅》。 代表作品 《白梅手卷》25×129cm 1947年 《花卉》 135.5×69.2cm 1961年 《工笔花鸟册之七蜻蜓白廖》 28×30cm 1935年 《工笔花鸟册之三鹌鹑螳螂》 28×30cm 1935年

  于希宁(1913~2007),山东潍坊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早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诸大师门下。自1936年起,先后任教于上海奇峰国画函授学校、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画院院长等职。

  于希宁是我国当代卓越的花鸟画艺术大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是新中国山东省高等美术教育的第一代开拓者和学科创建者。

  他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与人魂的统一,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半工半简语体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尤其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以梅花为主要创作题材,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艺术语汇,形成了壮美明丽的艺术风格,既弘扬了民族绘画的艺术精髓,又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中国花鸟画艺术的新高峰。

弘扬先贤传统 谱写山艺新篇

  在今年的腊梅花开时节,我们的老校长、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于希宁先生迎来100周年诞辰。在全校上下欢欣鼓舞、紧张忙碌地筹备各项纪念活动的时刻,我想借这个机会与老师们、同学们谈一下近期我对于希宁先生与山艺精神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传承闳约深美的山艺校训

  山东艺术学院1958年建校,一代代山艺人,潜心艺术,矢志教育,在奠定学校发展基业的同时,也在不断为“闳约深美”的山艺校训增添着新的内涵。于希宁先生曾诠释道:“‘闳’就是要博采众长,除了学本专业的,也要学相近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以求开拓视野,广取营养。‘约’就是要把学的知识或技能有所选择,有所消化。‘深’就是要进一步研究,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美’就是要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断创新,攀登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峰,取得比较完美的成果。在这四个字中,‘闳’是基础,‘约’是手段,‘深’是过程,‘美’才是目的。”他说自己正是沿着这条教导,踏实习画,拥抱生活,培养高尚情操,争取不断创新的。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气质,是其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大师与大学精神往往会相映生辉。于希宁先生一生的艺术追求之路,正是对“闳约深美”的写实性描绘,而“闳约深美”的山艺校训也因为于希宁先生变得更加殷实饱满、鲜明生动,更具有了传承的内涵和张力。像于希宁先生一样的老一辈山艺人,以身作则,砥砺春秋,燃起了照亮齐鲁大地艺术教育之路的火光,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这火光更明亮、更热烈,照亮和引领莘莘学子走好艺术之路。

  打造自强不息的山艺品格

  每当我们翻开先生的画集,扑面而来的是铁骨冰魂、奇逸纵横的白梅的浩然骨气,是高古雄奇、灼灼如火的红梅的磅礴精神,是盘如卧龙、盎然勃发的藤萝的恣意韧性……于希宁先生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赋予了梅花,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愫倾注给了笔下的花鸟鱼虫。站在先生的画作面前,透纸而来是热烈奔放、坚毅顽强、生生不息的生命气派。虽抱憾未曾与于希宁先生对晤,但观其画如亲见其人、亲闻教诲,交谈虽无声无息,却直达心灵。通过大家满含深情的回忆文字我了解到,于希宁先生在颐养之年,仍精神矍铄,笔耕不辍,大胆探索,取法自由,在艺术创造中达到了真正的化境。“人渐渐老了,但艺术不能老,精神不能老,事业心不能减。”于希宁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气神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慕。这种精神,是每一位山艺人应该自觉养成的优良品格。我们要把这种品格发扬光大,自觉地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中,自觉地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

  践行德艺双馨的山艺追求

  于希宁先生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与人魂的统一,始终用自己的艺术人生践行着德艺双馨。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人书具老运灵根,修养宏深笔自浑。”于希宁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修养包含着政治修养、品质修养、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诸多方面。只有当作者的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创作出具有灵性的、雄浑深厚的作品。于希宁先生认为,一个画家的成功,决定于天才、品德、勤奋与修养。先生身体力行,一生从未间断才德修养,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凝聚着对祖国的深情和责任,在对中国画的传承创新中寄寓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以真诚而朴实的行动彰显了“德艺双馨”的深刻内涵。也正因为如此,于希宁先生才能取得突出而全面的艺术成就,将中国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最终成为了一位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大家。

  对于传道授业的老师和正处于成长成才期的学生来说,大家对艺术的要求绝不能仅是止于艺,还要立于德,立于对社会、对民族、对艺术教育、对艺术发展的责任,要不断加强全面修养,促进个人成长成才。作为大学教师,应该向于希宁先生学习,率先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先进文化的表率;作为学生更应该向于希宁先生学习,在促进个人成才的同时,接过弘扬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为弘扬民族精神、发展艺术事业嬗递力量。

  发扬尊师重教的山艺传统

  想要办好一流的艺术大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建校以来,于希宁等老一辈艺术教育家就十分重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于希宁先生讲到,“提高教学质量,决定因素在教师。要想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即具有一流的襟怀、一流的学识、一流的技能并且深谙教育规律和艺术规律的教师”。他还非常重视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在他看来,“所谓‘好’(的中青年教师),除了人品好、业务好以外,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有发展的潜质。一旦选准了就要敢于‘投资’,不要怕有人攀比。只有鼓励好的,才能带动一般的和激励差的,学校好的学风才能建立,人事纠纷才能相对减少”。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的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著名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如今已成为支撑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要保护好于希宁等老一辈艺术教育家辛勤培育起来的对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宏大气场,培养、壮大、充实好我们的师资队伍,形成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动力。

  铸就敢于担当的山艺风骨

  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于刚同志来学校的时候,对我们提的第一点要求就是“担当”,希望大家都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越是在艰难时刻、越是在困难面前,更要担当起自己应担当起的责任,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人生负责。对全体山艺人来说,就是要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对师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于希宁先生正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是于希宁先生的座右铭,是他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价值的深刻阐释,是一种勇于担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位艺术家,于希宁先生有着光大国画艺术的坚定信念和责任,他坚信:“中国画要发展自己独特的成就,要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毫无愧色。”在上世纪“西化”思潮盛行的二三十年代,于希宁先生坚定地选择了中国传统绘画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人生有限,艺境无限,想做的事情太多,而能做好的事情又太少。我今年85岁,还有一个10年计划要去完成。希望为中国画的繁荣发展再尽绵薄。”先生的一生,是担当起国画艺术事业并为之奋斗的一生。

  作为一位教育家,于希宁先生深谙艺术教育规律,在艺术教育领域辛勤耕耘70年,对学生因材施教,谆谆教导,育得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即使不在教育一线,于希宁先生还是心系艺术教育,心系学校,不断为我省艺术教育和学校发展倾注心血,曾先后于1998年捐款25万元在山艺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于2006年向学校捐款80万元设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不求回报、忘我无私地默默支持着学校的发展与师生们的成长。

  于希宁先生不仅一生对艺术和艺术教育勤奋执著,而且始终秉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祖国一片赤诚,对社会关爱有加。他多次向国家和社会捐款或捐赠书画作品。1983年为山东省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捐赠作品30余幅,1998年为支援抗洪救灾捐款15万元,2003年为支援医护人员抗击“非典”向省卫生厅捐赠作品10幅,2005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100幅,2006年向学校捐赠作品60幅……

  学校发展到今天,于希宁等老一辈的山艺人把促进学校事业发展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好这个品牌。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弘扬山艺精神。每一位山艺人都应当担当起学校发展中自己应担当起来的责任,要保持敢于担当的品质,只要大家的脊梁硬了,山艺的胸膛就一定会挺起来,山艺必将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也必将为我们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近期,学校为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举办的几项重大活动已拉开帷幕,一方面向艺高德昭的于希宁先生致敬;另一方面也借这个机会进一步凝练山艺精神、提升山艺文化、扩大山艺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系列活动,使于希宁先生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与精神力量引领山艺人,不断解放思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行动去工作、学习、生活和创造,在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像于希宁先生一样去创造和收获一个厚重、饱满、隽永的人生!

  (山东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任运河)

  中华精神与齐鲁气派

  于希宁先生是具有诗、书、画、印及美术史论全面艺术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孕育出的山东文化艺术界的杰出代表,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于老的作品植根齐鲁大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书画艺术精粹,将国魂、画魂、人魂寄情于艺术宗旨,创造了独具风格、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于老还是第一代山东高等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学科建设者之一,他一生热爱艺术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追寻人品、学品、画品相统一的艺术宗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艺术教育事业的视野和内涵,集中展现了一代大师的风范,德艺双馨,为后学之表率。“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先生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手中的画笔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一生对艺术勤奋执着,对学生言传身教,对祖国一片赤诚。

  于希宁先生一生热爱生活、热爱课堂、热爱社会。从生活到课堂再到社会,于老让我们看到了齐鲁文化浸润下的独特品格,以君子之心对待大千万物,对待师友学生,对待民族、国家。

  于老在艺术上是一个得道者。重复古人,那是技术,不是道,在古人的基础上守护,继承发展那才是得道。他一生坚信“生活是创造的唯一源泉”,这个唯一的定义很深远,一方面是人民的,一方面是业务的。任何美术必须先解决深入群众、深入社会,先解决人民的需要,使自己的创作真正与群众与社会有了共同语言,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才华,作品才能被群众、被社会所认可,这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创新的需要。

  在业务上,于老把花卉的写生与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游历写生,足迹遍布名山大川,中年以后更是自觉坚持,不论工作有多忙,每年都要拿出固定的时间深入生活。他对梅花的探索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魄力和胆识,四上超山,七临邓尉,有诗思、有画意,生动地体现了一位老艺术家与梅花的情缘。他的双钩白梅和红梅,以及枝干的表达都有自己的独特技法。于老的写生并不是机械地照抄自然,也不是做客观事物的奴隶,我们要有于老那种对梅花的“探”、“寻”精神。

  于老是新中国以来第一代山东省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学科创建者,从当年的齐鲁大学,到后来创建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到后来创建山东艺术学院,新中国山东高等美术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到现在遍布全省的繁荣,都和于老等老一辈艺术教育家的播种和耕耘是分不开的。70年的艺术生涯,他总结了大量的艺术教育经验,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美术人才。

  于老的学问做得很全面。作为一个教育者,尤其不能把个人的喜好强加在学生身上,而应该把不同的东西公正地摆出来,光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是不行的。好东西是各式各样,学生只有多方面的接触和了解,才能吸收利用,融会贯通。于老不仅画画得好,诗词、书法、篆刻样样精通,花鸟能画、山水能画、人物也能画,无论是南田、新罗静逸的一派,还是陈淳、徐渭潇洒的一派都有精准的把握。他上课时,先做示范,再鼓励学生提意见,在解答学生问题的时候,把自己的学术观念、思想讲出来,一个教育家就是要将这些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这才是教育家的心胸和学者的心胸。他就像一面旗帜,引导着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

  课堂教学是于老在艺术创作之外的重要部分,课堂是一个深入研究艺术的创作规律、发展规律,研究经典、钻研经典,摸索创新的道路,以及锤炼自我风格的神圣地方。于老在艺术上孜孜不倦地认真研讨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在求学阶段就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人的技法旨要,即使到晚年,还临摹郑板桥、徐渭等人的作品,参悟其中的精神意趣并加以创造。艺术家的成功取决于才学、品格与修养,需要付出无比的艰辛劳动,勤学苦练,自强不息,不断创新,于老践行了一辈子,以不老的艺术生命、不减的事业心不断攀登,他的苦学精神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努力的精神动力。

  他在教学中正确解决了临摹、写生和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临摹传统绘画经典作品是学习的一个必经阶段,因为只有通过临摹古人的经典作品,才能培养起对传统中国画独特美学意境和艺术语言的认识。他告诫学生:临摹要动脑子,不能只是依葫芦样画葫芦,体会画家是如何用笔、如何组织、如何变化、如何统一的,临摹工作就是极小的细节都要认真地去体会,去画,一点也不能苟且。临摹不能像画标本一样,要画出生机、画出情趣。但又不能止步于临摹,不能沉湎于古人的感情与趣味,而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有新的创造。师古人也不必依于定规而自缚,能入能出,把带有写生特点的草创和更为提炼的传统表现程式完美地结合起来。有传统才能创新,有传统才能使自己的创作更有民族气派。

  于老将自己彻底融入民族的文化艺术中,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生命的最后,心里装着的依然是国家、民族。这是他生命境界的一个制高点,作为一个画家,尤其需要一种精神,支撑你的行为、做事。他给自己制定了“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的座右铭,就是用“国魂”指导自己发挥艺术创作的灵魂,他认为,这是一个生活在今天社会主义的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无可代替的大事。

  于老所强调的“社会”说到底就是一个道德感的问题,艺术家要感恩和回报于民族、社会。于老强调艺术审美活动在情感教育意义上对道德感的促进,将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相协调,他的教育是一种修养教育,人品修养问题是一个艺术家之为艺术家的基本线。于老终生从事艺术教育事业,他在创作中强调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将国魂、画魂、人魂寄情于艺术创作,先后为国家、山东省、学校和家乡捐赠书画作品400余幅,捐款25万元设立学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并将所获奖金全部捐赠给学校。于老“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的艺术追求,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山东人的精神和齐鲁气派。他以强烈的爱国心把艺术与祖国命运、人民利益和民族文化融合起来,这是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价值所在,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种风骨和精神。

  从“生活”到“课堂”到“社会”是于老作为一个艺术家、教育家贯穿和实践一生的三点一线。我们要学习于老对艺术的高度责任感,学习于老对艺术教育的高度责任感,学习于老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于老画梅的倔强性格和傲骨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尊严,他在梅花人格上、精神上突出国家意识,突破小我的情调,将人魂、国魂寄于画品,实现了艺术品格的升华。于老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之心体现在作品和行动中,他用强烈的爱国心将艺术与祖国的命运、人民利益和民族文化融在一起,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三魂共一心”的座右铭。于老的艺术永存,于老的精神永存。

  2013年是国画大师于希宁先生诞辰100周年。为激励后辈发扬以于老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为学为艺的崇高精神和品德,我们特别策划了纪念于希宁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这项活动不只是山艺的、山东的纪念活动,同时也是全国的纪念活动。这项活动不单纯是一项纪念活动,更是要通过纪念于老来光大弘扬于老精神,特别是他“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的为人、为学、为艺的精神。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 张志民)

    三魂一心

  于希宁先生是我国著名花鸟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和美术史论家。今年适逢先生百年诞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三魂一心——于希宁诞辰一百周年艺术展”在北京举办,同时出版《百年希宁》大型画册,一方面作为对先生的纪念,一方面作为后学的楷模,显示它应有的分量和深远的意义。

  于希宁先生(1913~2007)出生于文风昌炽的山东潍坊,齐鲁文化的沃土养育了他,他也以自己高度的艺术成就回报了故乡,我作为他的同乡和后学感到十分骄傲。

  于希宁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见证人,他经历了这个时代的文化之路和变革思潮。20世纪30年代,他求学于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在西学东渐的潮流里却有幸得到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传统派大师的直接教导,走上了传统文人诗、书、画、印与史论研究全面修行的艺途。

  新中国成立之后,于先生在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进一步全面研究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同时,走向了花鸟画推陈出新的前沿,形成了既具有文思,又为大众喜爱的清新、明丽、秀雅爽劲的新风,被画坛寄予厚望。

  新时期以来,于先生以“劲松寒梅之居”为堂号,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谋求国魂、画魂、人魂的统一,以老骥伏枥的奋进精神,展开了以画梅为中心的花鸟画新篇,不断创造新的艺术语汇,以苍拙老笔写新花、新意、新情,以壮美豪情写境、写心、写魂,晚年,返老还童般地步入无法而法的化境,成为20世纪半工半简语体(即小写意)花鸟画再创辉煌的杰出代表,深受群众激赏和专家好评。

  于先生花鸟画的成就受到史论界的高度关注。王朝闻先生于1999年为之题辞称:“于兄愈老,艺境愈新。铁干娇花并陈,庄重活泼共举,热爱民族文化之读者,定将引发海内外知己之自豪感。”同年,孙美兰老师撰文说:“于希宁先生的花卉艺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同步发展,其深广造诣,聚光于世纪之交,无疑具有东方文艺复兴又一里程碑的重大意义。”我同意美术评论家们对他的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评价。在于先生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中,再次欣赏他的大作,仍然会给我们百看乐赏、回味无尽的审美愉悦,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的成就对于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历史性贡献。于希宁先生不仅以半工半简花卉名于画坛,同时也精于书法、篆刻、诗文和美术史论研究。在这部类如全集的大型文献中,我们还会看到先生的书法、篆刻作品和咏梅诗文,以及为美术研究手拓的传统艺术造像,同期还有他论艺及史论研究专著出版。于先生确实是一部学养丰厚、渊博浩瀚的大书,这套画册也许只能说是这座大山的一角,但仍然可以从中体悟到他由博及约的艺术道路和学者型艺术家必备的修养以及先生高瞻远思、宏观论道的胸怀,这对弘扬中国文化,对今天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尤有启发。

  于先生不仅是20世纪成就卓越的花鸟画大师,同时是诲人不倦的美术教育家和优秀的美术活动家。他亲自执教的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专、山东艺术学院桃李芬芳,成果丰硕;他亲自领导的山东艺坛百花竞开,日臻上乘;他对中国文联、中国画研究院工作的支持,多次主动提出要为中国美协多做些工作的精神,他对国家美术馆和山东博物馆的无私奉献,又是这套画册难以容纳和计量的功德。于希宁先生的学养、人品和艺术成就,无疑是我们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极好教材。

  于希宁先生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铭刻在中国美术史册上。先生之艺,如其春华秋实永留青史,先生之风,如其青松红梅泽被神州。他不仅属于山东,同时属于中国,属于审美的世界。谨以此为序。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美协主席 刘大为

  2013年1月于北京

  (本文为《百年希宁》大型画集序)



/jiaoyu/zatan/2019-07-30/1134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