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已经渐成全社会共识,但改革必然意味着改变已有的行为方式,意味着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意味着阵痛。只有找准突破口,坚定方向,明确着力点,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阻力,顺利推进改革。
教育综合改革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到底在哪里?如果对这一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改革也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找准并重温改革方向,使改革的着力点与归宿趋于一致,是需要我们面对现实、深入思考、致力解决的问题。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给予了明确提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改革涉及利益调整,谁都愿意改革别人的利益,谁又都不愿意动摇自己的利益。比如,流动人口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在情绪上存在一定对立,教育在满足国家需要和群众满意之间就曾出现过进退两难的尴尬。
改革中遭遇的一切问题,都应当依靠深化改革来解决。
当前,我们有必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聚焦改革重点;从工作有基础、社会有共识、群众能感知的环节入手,找准突破口;组织力量攻坚克难,尽快取得更具标志性、更具显示度的成效。
具体来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等;改革办学体制,包括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改革管理体制,包括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落实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健全教育监测评价机制等;改革保障机制,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等。
为什么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放在首位?因为从根源上说,教育的原点在“育人”。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最终实现形式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是玄而又玄的空话,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破除一切妨碍学生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到难处是高考,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学”。不直面以高考改革为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再改革再创新也只是做表面文章。考试招生制度涉及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与社会用人机制相关联,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尺,是具有高厉害关系的教育评价。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是要照应高一级学校人才选拔、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等各个方面,逐步形成招考分离、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学生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志趣志向、学业负担五位一体的评价指标。既要考得科学,又要招得合理;既要保证考试的科学性、导向性和规范性,又要把考试转向评价,考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考出学生的特长和能力。
任何一项涉及到人的教育政策都具有不可逆性。重大教育改革的推进,重大教育政策措施的出台,搞好了,惠及一代人,一旦失误或失败,可能耽误一代人或几代人。
为今之计,是在深层次矛盾面前,不畏难,不回避。切实解决好“入园难”、“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教育问题。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优质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并取得成效可衡量、人民群众能感知的收获,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教育关系千秋基业,关系千家万户。民心思改革,是改革最大的动力。以人民利益满足为目标的改革,必将受到人民的拥护,必将赢得人民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