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丹
据《新闻晨报》3月8日报道,新学期伊始,上海市杨浦区一小学试开情商课。“如果我不够聪明,我长大会幸福吗?如果我学习不好,长大会成功吗?如果我不够漂亮,会有很多朋友吗?……”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学校情商教育所要面对的。
近年来,事关青少年教育的事件频频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小到学生不知如何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大到大学生弑母案件的发生。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近日,人大代表马敏也在呼吁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增加情商教育,做好教育的“加减法”。对学生情商和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已经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导向。
课程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情商教育,一直被认为是隐性课程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以及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和示范作用,那么情商课的开设则是将其提升到显性课程的层面。目前,学生情商偏低已经形成一个障碍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将这一内容提升到显性课程的地位,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情商教育。大量的事实和实践显示,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只有及时、主动地填补存在的“教育真空”,才能增强解决问题的时效,而不是一味被动地跟在问题后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导致其他的延续性问题的产生。开展情商教育是对目前普遍存在问题的及时关注,同时也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注学校情商教育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家校一致的合力作用,家庭是学生情商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情商教育,要取得和家庭教育的同向合力,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情商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切忌教育形式的表面化、浮躁化、简单化,要深入而全面地理解“情商”的内涵,遵循因材施教、形式多样的原则,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