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谁在制造“无问题”儿童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袁宗金

  提问是儿童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方式。教育应是在儿童的提问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认识方式。可是,当知识的功利性成为一种最为普遍、最具实际的效用时,提问也被“放逐”。

  当今孩子的世界,是从电视中学习,他们非常熟悉显示屏上的事情,尽管他们并不懂那些事情意味着什么,这些讯息深刻地建构和整合儿童的“生活世界”,从而在儿童头脑将媒介表现的现实构筑成一个较“完整”的“生活世界”。人们不难发现,成人与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事态度和需求上,甚至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其结果造成儿童早熟,丧失率性的童真,提前进入成人世界。儿童变成我们的复制人,他们的心灵真正成为一种空洞的剧场,各种感觉印象在其中穿梭往来,却不曾形成任何有意义的思考与追问。

  我国当前教育中总把知识和聪明视为等同,事实上任何有价值的思维都是从提问开始,没有问题思维就无法运转、无法深入。让儿童做个“知识仓库”只是一个幻觉,没有提问,儿童就没有创新能力,只是做个好孩子去迎合成人的期待而已。而为了拯救家族,每个孩子都用生命做镜子,展现全家的伤痛,为的是再给祖先们一次新生的机会。家族史的传承与家族的效忠是不需要通过棍棒,只要一出生便被抛进这个系统之中,便被安置在儿童的生存信念中。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但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制度化语言充斥了教师和儿童的整个语言世界,而提问被遮蔽了,学习不再是一种自然发生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不再是一种内发的自觉行为。当老师走入教室,儿童便开始安静。教师把儿童当成缺乏知识或不成熟的人,凭借制度化语言,控制和操纵儿童的学习活动,利用学校这个特殊的空间,执行训导、灌输的职能。

  如果教室成了剧场,虽有既定的戏剧,它的演出也应有多种的可能性吧?老师是不是一定非当导演?师幼共同创作剧本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境?在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大前提下,这样的构想可不可能?

  为什么成人要剥夺儿童自由自在、不拘礼节以及自发游戏的欢乐?为什么要他们经受职业训练、集训、媒体大肆宣传所带来的种种紧张辛苦?有关儿童的独特性假定正在迅速消亡。教室成了“教育剧场”,师生本真的生命状态在这种“相互凝视”中萎缩,此时的师生似乎处于一个共同的“物理场”中,可建构起生命意义和生活逻辑的“意义场”却缺席了。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jiaoyu/zatan/2019-08-01/1217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