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策体系 构建联动机制 促进充分就业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 朱炳文
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制定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的就业。
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措施力度,保障充分就业。自治区制定了多项措施,完善了现有的政策体系,为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根本保障。
在拓宽就业领域方面,建立投资带动就业机制,在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制定创业规划时,按一定比例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在引导基层就业方面,全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定向招聘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在鼓励自主创业方面,加大了税收减免力度,对于贫困家庭毕业生创业,一次性给予每人不低于5000元的场地租赁补贴,加强了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每人创业培训补贴标准为2000元。在就业援助和帮扶方面,“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每年拿出1万个以上就业岗位,基本解决全自治区266万贫困人口中大学毕业生的稳定就业问题。
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现充分就业。近年来,各高校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保障生源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途径,对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三项核心任务进行系统性思考、一体化统筹,积极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以招生促培养,以培养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逐渐缩小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打造多元平台 拓宽就业渠道 努力推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罗伟其
发挥政府统筹协调机制,搭建就业政策平台。一是建立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省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亲自到高校调研毕业生就业工作;二是建立就业工作督导机制,省教育厅组织省内就业工作专家,分赴全省各高校召开工作推进会,及时了解和掌握就业动态,督促各项就业工作的落实;三是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出台了创业免税、提高小额贷款额度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制定了创业示范校建设标准。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招聘活动,打造就业市场平台。一是建立省级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广东分市场;二是开展特殊群体专场招聘活动,针对首届退役大学生士兵,精心组织了就业专场招聘会;三是开展“春暖校园”系列招聘活动,推动各高校大力举办小型招聘会,把用人单位请进校园。
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打造网络求职一站式服务平台。一是完善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优质高效的毕业生网上求职招聘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大力开展网络招聘和视频招聘,加大网络视频招聘推广力度,打造网络求职一站式服务平台。
深化“企业精英进校园”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一是开展“百人千企进校园”系列宣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开展“优秀企业校园行”活动,组织一批优秀企业进校园,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三是举办“企业精英校园高峰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企业家进校园举办论坛,激励大学生创业就业。
把毕业生当作自己子女一样积极推荐就业
南昌大学校长 周文斌
学校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和涉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积极做好就业服务和推荐工作,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均为95%以上。
主动推进就业市场建设,用爱心编织宽广的就业网络。一是重视发挥校友的积极作用,邀请校友企业来校选聘毕业生;二是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每年春、秋两季,学校都组织就业工作队伍分赴全国各地,走访用人单位,创建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积极推荐毕业生;三是精心组织就业招聘活动,每年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达到10多万个。
推动就业服务四进公寓,将毕业生就业个性化服务落到实处。学校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使服务工作深入到毕业生公寓,做到了就业信息进公寓、就业队伍进公寓、就业指导进公寓、就业推荐进公寓。
加强双困生的就业帮扶,让毕业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学校有针对性地为双困毕业生提供个体指导咨询、技能培训、就业补贴等系列帮扶。一是为双困毕业生建立就业档案,深入了解双困毕业生家庭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学业状况,及时解决其生活、心理、学业等方面的问题;二是提升双困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双困毕业生开展一对一辅导,免费对其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三是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援助困难毕业生,学校每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为贫困毕业生提供生活、求职等就业补助,有效缓解了双困毕业生生活、求职等方面的压力。
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传铁
近年来,我省认真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2012年,全省投入大学生创业工作资金5000万元,已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园区)10万平方米,自主创业大学生和毕业生近5000人,初步形成了推进创业的工作机制和氛围。
注重顶层设计,构建网络化工作体系。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二是明确俱乐部定位;三是建立俱乐部网络体系。在各高校普遍建立了俱乐部分部,建设学校创业基地,设立学校创业扶持基金,举办经常性沙龙活动,推动创业实践,初步形成了省校联动、分层管理、资源共享的大学生创业网络化体系。
狠抓平台建设,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一是开展文化交流,省俱乐部和各高校俱乐部举办经常性主题沙龙活动;二是设立专项资金,从去年开始,每年由省财政投入1000万元,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扶持资金;三是加强场地建设;四是搭建信息化平台,建设俱乐部网站,与各高校俱乐部网站相链接。
加强评选考核,形成常态化激励机制。建立俱乐部考核奖励机制,实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计划”,评选“就业湖北先进高校”,评选“大学生创业之星”,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健全条件保障,打造专业化工作队伍。一是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加强研究交流,组织高校及有关单位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会”,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工作交流;三是建立“专家库”,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
实施多元化就业帮扶 力促毕业生充分就业
长安大学党委书记 雷达
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的态度,学校始终坚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全员工程”,落实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创新就业工作模式,实施多元化的就业帮扶,力促毕业生充分就业。
挖掘自身资源,设置毕业生校内见习岗位。从2009年开始,学校投入专项经费,为毕业生设立100多个校内见习岗位。见习岗位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西部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中就业弱势专业的未就业毕业生。见习时间1至2年。见习期间,学校为他们提供生活补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本科生每月补助1500元,硕士生每月补助2000元。2009年至2012年,共有242名毕业生参加了校内见习岗位。
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就业帮扶。学校积极引进社会力量进行就业帮扶和就业指导。从2008年至今,学校联系华民慈善基金会,每年为学校100名困难毕业生提供每人5000元的就业援助。学校适时对家庭特别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先后资助学生达400多人。从2012年开始,学校为住在新校区的毕业生拨付专项交通补助,减少其就业成本。
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学校坚持每年举办两次大型招聘会,吸引800多家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毕业生,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
加强特殊群体就业指导。2011年,学校出台了《长安大学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实施办法》,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指导提出了新要求。根据特殊群体的特点,要求各院系大力开展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推荐的“一对一”帮扶。
遵循职业发展导向 创新就业工作模式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管平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将其纳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纳入学院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体系。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需求,明确专业技术特色,将行业、产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着力拓展就业渠道。学院多措并举,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着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依托体系完善的校友会平台,加强学院的宣传,并组织校友企业进校园招聘毕业生。学院与厦门航空、上海大众等知名企业合作,试点在大二学生中开展预招聘或提前去企业进行就业实习的新模式,前置就业工作。学院在全省各地建立产学合作工作站,依托合作工作站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双选平台。有的工作站还组织当地企业来校招聘毕业生。学院与部分企业联合开展订单班培养。
科学规划、加强研究,创新就业延伸服务。学院抓好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队伍建设,创新性地提出“延伸服务”的理念,深化了就业服务工作的内涵。提升就业指导课标准。学院将就业指导课设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
学院加强就业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就业延伸服务。2009年,学院针对部分毕业生在第一年初次就业适应期存在跳槽频繁、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更高层次的提升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毕业生延伸服务”的理念,帮助学生解决“毕业后”自身定位、职业发展等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毕业生延伸服务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