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少校
近日举行的第十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以“信息化助推教育转型”为主题,首次面向社会展示3年前开始在不同区县学校推行的智能教育(俗称电子书包)项目,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反对与支持的声音一样大
电子书包是智能教育的形象化说法,中小学借助于平板电脑、上网本等便携式电子终端设备,进行授课、实验、作业、考试、游戏等各种教学活动。从2010年开始,上海陆续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电子书包项目。比如——
虹口区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电子书包项目的全国首个试点区。2010年11月,共有18个学校引进电子书包,涉及学生4000多人;
2011年秋,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把平板电脑引入课堂,用于四年级数学教学;
2013年春,普陀区曹杨实验小学全校656名学生、60多位教师,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覆盖全部年级的所有课程。
上海市教委对待电子书包项目的整体态度却是只做不说,一直没有面向社会进行过像样规模的推介。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说:“社会上争议太多了,反对的声音与支持的声音一样大,基本是一半对一半,但我们认准了必须做,所以只好悄悄地做,不愿多说。”
反对的理由五花八门:如果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买不起电子设备,会不会在学习中处于劣势?长时间使用平板电脑,会不会损害视力?孩子沉溺于游戏,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学生在电子设备上完成学习过程,书写汉字的水平是否会退化?教师会不会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丧失主动性和独立性?等等。
“大多数人的质疑还停留在三五年前的水平。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信息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倪闽景说。
用惯马车不能嘲笑蒸汽机车
在上海市教委的整体思路中,推行电子书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经济负担、视力、游戏、书写等都是阶段性的问题,可以在教学阶段中逐渐探索克服,而不是因噎废食。在社会信息化潮流滚滚涌来时,教育不能选择躲闪逃避。
倪闽景说:“信息化的潮流不可抗拒,不能用惯了马车就嘲笑蒸汽机车。以前教师刻蜡纸给学生印试卷,现在早就让位于打印机、复印机了。回顾近30年,教育的信息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第一个是个人计算机进入校园,第二个是互联网出现,现在是第三阶段,云计算应用于教学,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教育在信息化的推动下正在深刻转型。”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认为,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数字社会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数字化环境正在对具体的学习实践带来全方位的影响,技术上的创新必将应用于教育领域。“电子书包可能会带来争议,但它是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多探索,不能被争议拖了后腿。”仲立新说。
曹杨实验小学全员全课程开展电子书包试点,为上海推行电子书包项目积累经验。学生每天早上拿到平板电脑,傍晚交由学校保管。校长张晓文告诉记者:“试点之初确实遇到了部分家长的抵触,甚至有家长来学校交涉,我们晓之以理,陆续举办了几次校园公开日,现在家长们都放心了,也都感受到信息化让学习更加便捷,教学方式更加灵活的好处。我们学校的师生几乎一天也离不开电子书包了。”
教育要抓住科技发展新机遇
科技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城郊区县学校可以方便地接触到城区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自适应支持系统下,如果学生做某道题做对了,那后面有些题就不必再做了,课业负担相应减轻。教师进行课堂测验,客观题可以即时为学生判卷,得知正确率,进而对某些知识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认为,教育应抓住科技发展中的新机遇,前瞻谋划、敢于投入。虹口推行电子书包经历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网络平台建设、云平台建设等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环环相扣、有序推进,让电子书包应用到教学中并发挥作用。
“随着普陀区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我们将会允许孩子把平板电脑带回家,辅助完成作业,学校可以通过云系统知道孩子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张晓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