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如今在南阳,“农村学校是农村最漂亮的建筑”已成事实,而城市里的薄弱学校,一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过去的薄弱学校如今都变了模样。
“增量重组”提高薄弱学校办学质量
“薄弱学校不仅体现在办学条件上,更体现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南阳市教育局基教一科科长乔栓旺对记者说:“为帮助薄弱学校发展,市教育局在强校弱校捆绑发展的同时,注重放大名校效应,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从而达到‘增量重组’的效果。”
2007年以来,为扩大市中心城区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南阳市进行了一托一“联合校”模式探索,即将区域内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捆绑发展,构建“不同法人单位、联校协调管理”的联合校发展机制。“联合校”之间实行“一交流、五统一”的运作方式,即每年交流教师数量要达到学校教师总量的5%以上;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活动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年终考核。
实施“联合校”模式管理体制后,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教研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如南阳市二十三小,其前身是卧龙区近郊一所薄弱的村办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学生生源极其匮乏,虽与南阳师院仅一墙之隔,但周围的群众宁可舍近求远,也要将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在校学生最低时曾不足200人。与市内名校南阳市十五小结为“联合校”后,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校生猛增到现在的1600多人。
在南阳市政府的主导下,南阳市还实施“兼并校”模式,即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构建“一个法定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兼并校”实行“统一领导班子、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师资调配”的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如二胶厂子弟学校是原化工部第二胶片厂的一所厂办学校,各方面都很薄弱。2007年9月,市政府将二胶厂子弟学校与市内强校南阳市二十二中进行兼并,组成新的二十二中学,使二胶厂子弟校实现了由薄弱到优质的转化。
南阳市还有一种“建分校区”的模式,即由市、区财政出资,依托优质学校在城区异地孵化分校区,构建“名校加分校区”的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009年,宛城区政府充分利用南阳市三小校区闲置教育资源,依托名校南阳市三中,将南阳市四中初中部、南阳市十小、南阳市十八中组建成南阳市三中南校区,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要素助推”拓展薄弱学校发展空间
“办学水平的提高,关键在管理。”柳克珍告诉记者,“在给足学校自主发展空间的同时,我们特别强调结对帮扶的学校在管理上要达到‘四个要素’的助推,倾力打造区域名校。”
记者了解到,“四个要素”分别指名校效应、名校师资、名校管理、名校后勤。名校效应助推是指打破名校长管理名学校的传统观念,推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面向全系统、全社会公开招聘校长人选,平等竞争、择优选聘。同时,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坚持择优聘任、竞争上岗,淘汰不合格教师。
名校师资助推是指在师资调配上,让结对帮扶的学校打破原有的校际界限,实行教师重新洗牌,统一调配,确保弱校每个年级都有强校教师任一门主要学科。同时,强校向弱校派驻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主管弱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2007年以来,南阳市完善了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机制,创新了岗位培训模式,以提高教学能力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系列化的教师培训,完成了35万名教师的培训任务,极大地激发了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活力。
名校管理助推,即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要求所有结成对子的学校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教育教学指导方面,南阳市结合新课改,加强对薄弱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引导薄弱学校做细做实教学常规管理。淅川县指导薄弱学校推行“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显成效。西峡县引导学校探索出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宛城区以“精致化学校管理工程”为载体,指导薄弱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名校后勤助推是指在学校财务上实行统一管理,强校要从本校调剂资金投入弱校用于基础建设及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置,改善弱校办学条件,提高弱校办学水平,使弱校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近两年,南阳市九小先后向东校区扶持资金40余万元,帮助东校区购置了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东校区与校本部办学条件实现了均衡。
记者在淅川县九重乡采访时,随机询问村民张文朋对孩子上学有没有什么要求时,他不加思考地回答说:“挑啥呀挑?学校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