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制造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任和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小时候就非常羡慕空中的小鸟,能够自由翱翔。14岁那年,我用木头削了两个机翼,在玩具电机上安上自制的螺旋桨,组装了一架飞机。可怎么折腾也飞不上蓝天,我心中充满疑惑。上高中时,我参加了学校航模队,制作过无线电遥控和线操纵两款飞机模型。经过多次飞行试验的失败,我才知道航空知识有多深,飞机制造工艺有多难。从此,我把学习飞机设计与制造技术作为我的人生梦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我来到西北边陲阎良飞机城。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十几个人挤住在一个大教室里,吃饭、洗衣、洗澡都是问题。然而,能参加国家重大项目,我非常兴奋,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改革开放后,为了经济建设,中央号召“军转民”。上世纪90年代,军工企业没有新的型号任务,资金严重不足。飞机城也在执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政策,科研人员只能拿70%的工资。一时间,人心浮动,纷纷下海经商。与德国联合设计3年之久的MPC75的支线客机项目也受到影响,最终因经费不足下马,我的实现中国人第一架现代喷气式客机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

  众所周知,航空工业是现代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目前只有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客公司可以制造大型民用客机。这既要求高端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又要求长寿命、高可靠性和经济性。飞机研制项目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天空中仍然没有一架中国人自己的客机,我非常难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凭着航空人的职业兴趣和历史责任感,中国又开始大型民机(AE100)的第二次论证,当时我参与其中。然而,4年后,还是由于国家技术和经济的原因,项目再一次下马,我的大飞机梦想第二次破灭。

  带着许多遗憾,我离开了阎良飞机城,走出国门,到澳大利亚从事航空科学的博士后研究。随后,我辗转了多个国家和城市,最后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航空机械汽车制造工程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我向洋学生们讲述了中国的大飞机梦想。

  2008年,我在网上看到,国家把发展大飞机项目列为2006年至2030年16个重大技术专项之一,列为振兴中华民族富国强民的项目,我感到非常激动和振奋。(下转第八版)



/jiaoyu/zatan/2019-08-04/1343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