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乡村教育精彩上演“升级版”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上虞市闰土小学学生参加“重走道墟老街”活动,看手工艺人打竹席。(资料图片)

  教育均衡看乡村。在布局调整、校安工程完成后,乡村教育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浙江省上虞市提出打造乡村教育“升级版”。市教体局局长章兆钧对此的设想是:立足本土,推倒学校的“墙”,打开学校的“门”,开门办学,“站在孩子的角度,做活我们的教育”,努力促进教育的乡土化,让孩子自由、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

  ■本报记者 苏婷 通讯员 顾松灿

  竹林、田野、公园

  能“玩”的校园环境孩子更觉亲切

  现在的孩子大多自小生活在钢筋水泥所构筑的房子中,他们最缺的就是一份大自然的恩惠,而一个孩子最宝贵、最美丽、最值得记忆的事往往离不开校园。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上虞着力营造能“玩”的、自然式的校园环境,让校园融入乡村,让乡村成为自然校园、美好家园,实现乡村校园文化的个性化、人文化、儿童化。

  学校要有吸引力,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是不可或缺的。致力于提升全市乡村学校的文化品位,上虞通过精心打造具有浓郁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自然风光式”的校园充满浓郁乡村气息,孩子在校园中就有机会亲近乡村。在素有“中国葡萄第一镇”之称的盖北镇,葡萄架下常常是学生开展农科技探究活动的课堂。师生们聚在一起,饶有兴致地探索实践葡萄枝条如何修剪、葡萄如何结果等农科技小课题。为了切合地域特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盖北镇小投入18万元在校内建成了占地3余亩的农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集百果园、百花园、百草园、百菜园和暖棚区、水生植物区、养殖区为一体的“四园三区”格局。学校还在每个班级建立了班级生物角,引导学生在庭前屋后建立种养殖点。

  “继承传统式”的校园将乡村资源融入校园文化的营建中,打上浓郁的当地乡村标签,引发师生的归属感和亲近感。走进地处“竹笋之乡”的长塘镇小,犹如走入幽深的竹林。学校做深“竹文化校园”文章,在校园栽种各类竹子,教学楼楼道张贴学生玩竹、画竹、制竹、尝竹的活动图片,校园中随处可见竹编围栏、竹椅竹凳,还有“学生竹文化实践乐园”。

  “主题深挖式”的校园对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行拓展延伸,形成系统和主题。如小越镇小到处挂满了学生的剪纸作品,校园成了剪纸艺术的天地;曹娥小学建起孝文化陈列馆,营造了浓厚的孝文化氛围;丰惠镇小校园犹如梁祝文化主题公园;金近小学校园成了“童话王国”等。

  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在上虞,有不少以竺可桢、夏丏尊、陈鹤琴、杜亚泉、金近等乡贤名字命名的学校,这些学校把乡土文化传承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校园内悬挂乡贤画像、乡贤题词,组织学生制作乡贤书签。校园内建有乡贤大厅、乡贤走廊、乡贤亭,不少学校被命名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也为学生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辟了广阔天地。

  烧窑、玩竹、校园吉尼斯

  有“味”的本土课程孩子更感亲和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就能烧制出精美的青瓷杯子,若不是记者在上浦镇中青瓷制作室亲眼所见,实在很难想象。据校长马永庆介绍,依托当地的青瓷文化,学校安排了青瓷课程,课程不仅有理论部分,还准备了窑炉、专用教室供学生实践,学生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半成品烧制成瓷器。特色实践不仅在上虞市内名声大振,前段时间,几位德国学生到该校参观,中外学生合作的青瓷作品成了国际友谊的见证。学校校本教材《越窑青瓷与制作》还获浙江省非遗精品教材奖。

  跳竹竿舞、玩竹蜻蜓、射竹箭、投竹球,这是长塘镇小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中学生最爱玩的项目。其实不仅是体育课,该校文化课堂的“竹味”也很浓。学校结合各学科知识和内容,编制了竹文化系列校本教材,一二年级学习《竹乡长塘》认识各类竹子,三四年级美术课学习《有趣的竹编》、《奇妙的竹刻》,四五年级科学课开展竹子科普研究。学校还建立了笋芽儿竹器乐、竹刻、竹编、竹竿舞学生社团,开展寻竹、咏竹、画竹、写竹、尝竹、赏竹、研竹、制竹、玩竹、学竹、践竹等十余个系列竹文化特色活动,学与玩均离不开一个“竹”字。

  百人玩转呼啦圈、不限时俯卧撑大赛、超级跳长绳大赛、记成语、背唐诗、一分钟穿针引线,这是记者在上虞最西北的一所农村完小——三汇小学见到的大课间活动情景。校长告诉记者,学校以“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为办学理念,精心设计“校园吉尼斯”活动,通过学生个人申报、所在班级推荐、协会审批,以擂台赛的形式评选出各个方面的顶尖高手,活动内容涵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迄今为止,诞生“校园吉尼斯”纪录100多项。随着纪录的不断刷新、项目不断增多,孩子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烧窑、玩竹、校园吉尼斯,这些具有浓郁地方人文特色的课程妙趣横生,深受孩子们喜爱。其实,上虞市的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可谓百花争艳,精彩纷呈。该市发挥环境人文资源优势,开发了本土化的“特色课程群”。为让课程变得更丰富、亲和,更具吸引力,市教体局在全市推行课程“四化”策略,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专题化、校本课程人文化、特色课程精品化。要求学校认真研究国家课程,让国家课程能充分结合社会大课堂活起来,使课程充满浓厚的本土气息和时代特色。目前,全市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了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的校本课程,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已走向全市乃至全省。

  博学、智慧、阳光

  善“教”的乡村教师孩子更愿亲近

  “安其学而亲其师”,这是学生读好书的前提条件。教师高尚的人格、健康的体格、广博的学识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近年来,上虞市把提升乡村教师素质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来抓,培养教师有爱农的情感,知农的学识,惠农的能力。

  为打造一支博学、智慧、阳光,具有爱心、责任心,富有感染力、亲和力的乡村教师队伍,该市创设载体,实施“教坛闪光计划”,通过说说身边的好老师,开展“教坛闪光人物”评选,组织“优秀事迹报告团下乡”等活动,着眼乡村、身边,树立师德标杆,传递“正能量”,形成热爱农村教育,推崇奉献“闪光”的教坛新风。

  不仅如此,上虞市还积极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的学识魅力。2010年11月,首创成立浙江省第一家“教师教育网络学院”,这是一个有“在线学习、在线测评、资源共享、综合管理”等功能,融学习、考试、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研修平台,乡村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在网上查找资料,进行学术交流,网络研修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而每年举办的上虞市“课堂教学艺术节”,通过专家讲座、名师风采展示、草根教师课堂秀等系列活动,让每位教师在家门口都能领略到不同风味的课堂教学艺术盛宴。

  在上虞,还有个特殊的“上虞基金”现象,除了专门设立的市级“山区奖教基金”之外,各乡镇(街道)为稳定本地教师队伍,或政府出面、或企业出资,纷纷设立各种形式的奖教基金,每年教师节期间奖励本地区安心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据统计,目前该市已有各类教育基金50余个,教育基金总额2.2亿元,每年实际奖教奖学、扶贫帮困总额近700万元,对稳定教师队伍,充分调动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办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上虞,一方孕育过竺可桢、陈鹤琴、夏丏尊、经亨颐、范寿康、金近等教育家的沃土,如今的上虞教育人在虞籍教育家精神的感召下,正在书写新的教育传奇。近年来,上虞乡村教师中也不乏“奇才”、“高人”。35岁的盖北镇小教师林建锋在灵动的科学课堂里不断演绎着精彩,先后荣获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学能手、全国科学优秀教师称号。金近小学校长何夏寿虽身有残疾步履蹒跚,却目光自信、从容潇洒。他34年来一直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用17年时间一点一滴,把一所普通完小打造成乡村孩童的乐园、全国闻名的乡村小学,成为“最美浙江人”首位教师代表。

  上虞,一个充满新乡村教育故事的地方,这里,乡村教育正经历着嬗变。

  局长观点

 做活乡村教育 惠及农家子弟

  ■章兆钧

  如何在城镇化背景下做活乡村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以为,乡村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育的乡土化。近年来,我们践行上虞籍教育家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以“立足本土,开门办学”为策略,努力构建具有本土人文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乡村教育,让农家子弟在家门口上好学。

  乡贤精神感染、激励学生。上虞历史悠久,群星璀灿,历史典故浩似烟海。古有提出唯物论断的王充、投江救父的孝女曹娥、东山再起的名将谢安;近有气象学家竺可桢、茶圣吴觉农、教育家陈鹤琴;今有胡愈之、经叔平、谢晋、何振梁等。历代乡贤背后都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都是一部部丰厚的活教材。近年来,我们广泛开展了“乡贤精神进校园”活动。结集出版了《管溪耕读》、《舜水长流》、《谢安家世》等散发着浓郁“乡味”的校本教材,建立57个“乡贤研究会少儿学院分院”,加上以夏丏尊、杜亚泉、金近等乡贤名字命名的学校,成为弘扬乡贤精神的主阵地。校园里,类似于徐懋庸纪念室、经叔平事迹陈列馆或乡贤大厅、乡贤走廊、乡贤亭等,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成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励我志,乡贤精神时时感染、激励着学生。

  乡村资源融入、给力教育。乡村之于城市的优势,在于拥有多姿多彩的自然风物,乡村的各种风物景观,是另一种丰富的乡村教育资源。“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课程教育中,不能仅局限于运用显性的资源,更要充分挖掘、利用隐性的资源。我们秉持“发现乡土智慧、传播乡土价值、激发乡土创造”的宗旨,充分挖掘、利用农村丰富多样的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如地处杭州湾边的沥海镇中,根据70年代围垦海涂的实际,建立“滨海古镇历史文化陈列馆”,探索“围垦精神”教育,逐步形成学校特色;长塘镇小利用“竹乡”资源,形成竹文化教育特色,利用乡村环境优势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引导其融入到大自然中,在大自然中学习、游戏,陶冶性情,培养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乡土文化延承、渗透校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民间智慧和美德,包括风俗、礼仪等以及乡村生活现实中原本存在的许多合理的文化因素,对乡村生活秩序建构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构成了乡村教育特有的资源。上虞作为“世界青瓷之源”、“中国孝德之乡”,留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颇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也是鲜活的乡村教育素材。我市主要抓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传承,把乡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如丰惠镇小的“英台文化”、小越镇小的“剪纸文化”、谢塘镇小的“影视文化”、上浦镇中“青瓷文化”等。

  实践表明,乡村教育根植乡土,知乡贤、明乡情、有乡味,就一定能让孩子喜欢、群众满意。在乡土文化的传承中,一群群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充满活力的农家子弟正成为上虞乡村教育最大的受益者,“让农家子弟充满生活力”已成为上虞教育人的共识和自觉追求。(作者系浙江上虞市教体局局长)



/jiaoyu/zatan/2019-08-04/1357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