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据5月14日《广州日报》报道,广受关注的深圳“体育尖子生”中考体育免考人数暴增事件,教育部门终于有了调查结果。5月13日,深圳教育官方微博透露,经全面复核后,有460名学生因不符合认定标准被取消中考“体育尖子生”资格。
据了解,在深圳,被认定为“体育尖子生”的学生,可以免考中考体育,并直接获得中考体育满分。体育进入中考,本来是对应试教育长期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有力纠偏,是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方式的组成部分。怎么在这里反成了“走捷径”、“进行利益输送的渠道”呢?
且看众多深圳家长的质疑:在考生人数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为什么今年体育免考人数远远超过了去年的1000多人?一些正牌“体育学校”凭真本事获得免考资格的才119人,而一些非专业学校的“体育尖子”为什么比体育学校还多?一些公示的获奖项目闻所未闻,是不是只要参赛就可以获奖……众多疑惑直指中考升学中的公平问题。
应该看到,在高中优质教学资源本就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为抢夺资源,常削尖了脑袋参加各种培训,目标直指各种加分政策,这早已是不争的现实。对普通考生来说,任何一分都能拉开几十上百名的差距,决定他们最终的升学命运。也正是因为这些加分或免试政策与学生利益直接关联,确保政策制定的客观与科学,确保加分或免试过程中的公开、公平与透明,防止出现利益寻租、舞弊和贿考,就显得至关重要。
很显然,深圳“体育尖子生”中考体育免考政策,无论从政策制定、实施还是从过程监管来说,都与人们心目中的公平相去甚远,且为利益寻租开了一个大大的口子。面对这样的诱惑,只要稍有资源的家长,恐怕都忍不住为了孩子“拼”一把爹,相关机构更是难免利用手头资源为自己广开财路。尽管今年已是该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年,但围绕其形成的黑色利益链显然正在彰显其“最后的疯狂”。
要遏制这样的“利益输送”,必须靠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毕竟,当诱人的蛋糕摆在面前,不要期待一些机构或个体会主动捆住自己想切蛋糕的手。如果监管不够给力,如果对可能发生的利益交换和交易缺乏有效的监督、防范与治理,如果对于明知可能发生的问题,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失守公平底线,就难免让人感到不公与挫败,最终也将伤害到教育的公信力,降低社会成员对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同感。
所幸,众多家长投诉、呼吁后,当地已通过调查向前迈出了取信于民的一步。真相正在逐渐浮出水面,错谬也需要逐渐纠偏。当下,深圳体育免试尖子生暴增事件依然促人反思:任何意在修补不公评价体系的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都应确保起码的公开、透明,让公众拥有参与权、话语权与监督权,否则政策就可能沦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变成对大多数人的不公。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