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特色建设:“长板”不可过长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丁宜林

  特色建设是当今学校发展的热门话题。近年来,一些学校的特色建设,的确取得了值得肯定的业绩。然而,仍有不少学校却没有从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来搞特色建设,而是一味追求“新”“奇”“大”,干的是背离教育本质和规律的事,反映了浮躁、功利的社会心态。

  基础教育承担着为学生人生发展打基础的责任,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要实现全面育人的基本目标。就这两个方面而言,前者相对来说比较好把握,而后者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讲就显得有些难以操控,也给学校教育的操作层面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求作为者有之,无所适从者有之,随意选择者有之,不免乱象丛生。

  为了政绩,抑或为了面子,一些学校不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盲目选择特色项目,有的学校在个别项目上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耗费了学生们无数的精力。如有的艺术特色学校,强求学生一定要学会一种乐器,每天下午第二节课以后全体学生都学习乐器,回家后以及休息日还有练习任务,学校文化建设彰显的也都是艺术教育的内容,几乎把普通学校办成了艺术专业学校,这种做法可取吗?有的军事特色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准军事化训练,还把军事知识及兵法的内容作为学生的必修课,难道这些学生将来都将投身军营?还有的学校选择了似乎很有意义的阅读特色,可是那种超强度的大量阅读已经使相当多的学生感到厌恶,这样的阅读还有意义吗?当然,在一系列的展示活动中,参观者会啧啧称赞,学校也自然会沾沾自喜,似乎学校特色项目的水平就代表了学校办学水平。殊不知,这是用极大的代价换来的,是以牺牲学生的兴趣换来的。这些“特色”彰显的是领导者们的业绩,而不是学生的成长。

  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其选择,应该在可能情况下让他学习喜欢的东西,这才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在当今的条件下,学校完全可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机会。学校最应该追求并努力去做的就是尽可能创设各种条件,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学生喜欢打乒乓球,学校就让他学乒乓球;他喜欢踢足球,就让他去踢足球——让他尝试,让他实践,这样的结果可能他一个强项都没有,但都实践了,参与了,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对他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是有益的,比强迫他去学自己不喜欢的项目更有积极意义。

  从人的本性角度讲,强迫学生学他不喜欢的东西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可是我们有些教育人却对这些全然不顾,无视学生的存在。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喜欢,要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学校的面子,更不应该是为了校长成名,变相摧残学生。在某些学校,学生参与所谓特色项目训练,实际上是在为学校“特色”而学,不是为了自身发展需要而学。

  中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就一般学生来讲,你让他学什么,他肯定能在这方面取得进步和成绩,能给学校带来“效益”。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个方面投入了精力,在其他方面就一定会受到影响,这是必然的。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讲,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从单一的角度讲这些内容或许都很重要,能够学习和掌握确实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宽、更广的世界。因而教育的责任应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对他们今后人生发展更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选择那些我们自认为“有价值”的,或者仅是我们喜欢的东西来强迫他们学习,占用他们大量的精力。

  木桶理论众所皆知,决定这个水桶容量的是最短的那一块板的高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板。个别的“长板”太长,势必有的板就会太短,其结果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合理、不科学,这是得不偿失的,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

  从学校发展角度讲,学校不应该使有的“长板”太长,“短板”太短,而是应该从全体学生角度出发,选择做“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情,真正从儿童角度出发决定教育的选择,少拿学生来折腾。

  当然,我们并不排斥特殊个体可以走特殊的发展道路,但那毕竟是个案,不具有普适性。中小学生可以从小在某一方面发展强项,可以从小确立自己将来所从事的事业,但这应该要符合个人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否则将失去教育和人生的意义。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校长)



/jiaoyu/zatan/2019-08-06/1378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