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筚路蓝缕不止步 特色立校敢为先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温州大学校训碑。前排三位人物雕像(左起)分别为1933年捐资创办温州师范学校的黄溯初、曾任温州大学名誉校长的苏步青、前温州师范专科学校首任校长金嵘轩。 温州大学与温州各县(市、区)举行全面合作签约仪式 温州大学在校生创业团队为学校捐赠创业基金 温州市公共政策研究院在温大成立

  东海之滨的温州,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浙江省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和浙南闽东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知名度享誉海内外。作为当地仅有的一所综合性的高校,温州大学凭其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探索,书写了地方高校成长的“温州模式”。 

  温州大学办学历史之早,可追溯到温州近代著名爱国爱乡人士黄溯初先生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从郑楼到茶山,悠悠八十年,由涓涓细流,经两校合并、七校融合,终成滔滔大河,汇入东海。一路走来,在温大人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截至2013年4月,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举办有55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5个省级重点(建设)和优势专业,7门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3门省级精品课程,5部国家规划教材、30部省级重点教材,拥有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

  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设有5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精品课程3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8个,主编国家规划教材与省重点教材23部,在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创业教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被确立为国家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和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学生参加重要的学科、技能竞赛,获得国家奖励188项、省部级奖励689项,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敢为人先

  浸润创业文化 发扬温州精神

  走进温大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巨型浮雕上王蒙先生题写的八字校训“求学问是,敢为人先。”所谓“求学问是”,意为“勤奋好学、严谨治学”,而“敢为人先”则有“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含义。二者统一,既是温州城市精神的缩影,也是温大“立足温州、依托温州、服务温州”办学思路的体现。在已经过去的“十一五”和接下来的“十二五”时期,温州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正是践行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本着“以人为先”的育人理念,取得了“为人之先”的不菲成绩并向着既定的目标继续前进。

  上世纪90年代末,当有些学校还在打压学生的创业萌芽时,温州大学已经开始以一种积极保护的态度,以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为指导,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积极创办学生创业工作室,逐步开展创业教育。

  从2004年开始,温州大学开设了36个学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导航”必修课,去年又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选修课,设立创业教育学分。学校聘请红蜻蜓集团、奥康集团、大虎打火机厂等一批知名企业的创始人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学校定期举行的企业家论坛上,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创业导师”与大学生们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流,为学生的创业答疑解惑。学校出台学生创新创业奖励条例,支持鼓励学生创业,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发起组织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业论坛,提出了基础实践、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创造实践等系列实践活动,以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为激励,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具有艰苦创业、敢于创业、创新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

  在温州大学的校园里,很少看到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茫然、盲目的学习状态。学生们目标明确,动力十足,这源于学校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的分类分层培养模式。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个性化教育,一定是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就如学校党委书记陈福生所说的,与其他学校单纯地允许学生、鼓励学生创业有所不同,温州大学特别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开展了创业教育、特色本科、特色工科、特色商科等多项教育创新。例如,有的学生来校求学深造就是为了接班家族企业,有的则已处在创业阶段,希望通过读大学提升自我。为了满足这些更为具体的学习需求,温大开办了一系列特色班,如创业先锋班、企业接班人班、创业管理双专业双学历班、店经理成长班等,把有具体学习需求的学生挑出来有针对性地培养。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学校创建的“依托区域优势,构建具有温州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取得了不菲的成果,被确立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创业教育优秀院校、示范院校和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十一五”期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等国家奖励390项。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然而,温州大学对于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仍在孜孜不倦地进行。2009年,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学校成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为实体部门,现有专职人员5人、专职教师3人),全面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创业实践与创业研究工作,并逐步深入开展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以培养岗位创业者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本质是将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全体在校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核心是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既懂专业又善创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这一创新大大提升了创业教育在学生中的受益面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质量和就业层次。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就业后,除了能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质,更体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强,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与好评。”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院长黄兆信说。

  据了解,“十二五”规划期间,温大将继续依托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和地域优势,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实现创业教育从提高就业率向提升就业层次转变;从创业实践教育为主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主转变;从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向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转变。

  扎根土壤

  携手城市发展 创造辉煌业绩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都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的理念。校长蔡袁强认为,温州既是学校生长的土壤,为地方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信仰,同时也是学校改革发展,铸就辉煌的必由之路。简单来说,就是吃“温州饭”、讲“温州话”、做“温州事”。

  为温州培育高新特色企业,将原来的计算机专业调整成为信息管理和信息安全专业;松绑温州高低压电器技术人才匮乏压力,新增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服务温州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战略,增设市场营销、服装设计、工业设计、机械与自动化等专业……近年来,温大的每一次专业调整和教育资源配置,视线都不曾离开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其专业设置也成了温州经济热点变化的“晴雨表”。

  作为温州仅有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温大势必要成为温州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为此,学校曾多次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然后对专业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为满足温州当地鞋服行业发展对应用型鞋服创新设计人才的需求,该校依托鞋服设计专业开展了现代鞋服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将学习与比赛、课堂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该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鞋靴设计大赛中屡屡获奖,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共有近30个鞋服设计作品被选中投产,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受到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瞄准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学校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创建服务平台,这是温州大学为温州经济发展增添活力的另一个重要举措。

  为了破解温州企业的困局,温州大学于2006年成立了温州市智能电子电器行业技术研究中心,之后又联合国家工业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低压电器实验室和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浙江省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短短7年间,该平台为天正电气、德力西电器、正泰电器等数百家企业解决低压电器产品、智能化产品功能性及可靠性方面的技术难题,并开发了数十个新产品、新工艺,研制产品生产中的检测设备,成为了温州乃至浙江的低压电器企业众所周知的“诸葛孔明”。

  据悉,“十一五”期间,温州大学获批牵头建设浙江省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温州市行业技术研究中心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其中,浙江省皮革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温州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自建立以来,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承担国家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3项,面向企业横向项目89项,外来科研经费达9500万元;加入平台服务层的企业达540多家,为相关领域企业培训职业技能人才近3000人;通过如工艺改进、产品开发、成果推广等平台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至今估计产值达6亿元,利税近9000万元。“十二五”期间,学校也在有意识地对接温州市和全省的发展规划,例如,为应对浙江省海洋经济实验区建设,温大正在酝酿整合各方面力量,打造海洋科研与学科建设平台。

  温州大学服务地方的脚步不仅限于企业,其触角也在慢慢向政府层面延伸。温州大学正以此为契机,努力打造政策研究的智囊团、创新基地和人才摇篮。许多政府产业发展规划“出炉”,均可以看到温大在背后支撑的“身影”:

  2008年,学校与温州市统战部门联合打造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研究永嘉学派如何发展成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研究温州人的国际形象,研究温州的商人文化、特殊的创业模式。

  2011年,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成立,第一批有20多位专家,其中来自温州大学的就占了11人。不仅如此,该决策咨询委员会下设的公共政策研究院就直接放在了温州大学。两年来,学校获得了34项直接委托研究课题,包括温州社会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建设“世界温州”研究、杭甬青厦温发展比较研究等。

  2012年3月,国家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温大为对接这一国家战略,精心挑选了商学院金融学、法政学院金融法、人文学院金融史研究人员成立了温州大学金融研究院。随后,温州市政府部门在温大建立温州市金融研究院,并聘请了中国金融改革著名专家谢平担任执行院长,来自厦门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以及金融相关机构数十位专家组成了专家团队。半年多来,该院已开展了13项研究,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关于利用跨境金融创新产品促进温州本土制造业升级的建议》已获得市领导批示。

  人才强校

  引来源头活水 打造人才高地

  如果把高校比作湖泽的话,人才就是水源。没有源头活水的死湖最终将难逃干涸的命运。为了学校的持续发展,温州大学在“十一五”期间制定了人才强校的建设、发展主战略。

  要实现“人才强校”,首要的任务是引进人才。如何增强学校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是决定引进人才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为此,温大一方面争取市政府配合,拿到房源,为引进人才预留的80平方米以上房子还有120余套,还承诺解决引进人才的家属工作安置、孩子入学、落户等问题,彻底打消了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在经费方面,学校给予引进人才安家费3万-10万元、科研启动费3万-100万元(不含研究室建设经费)。

  学校在促进人才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侧重创新团队的发展。在师资总量扩大的基础上,确保师资队伍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在这一方面,温大的战略是重点抓好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引进,大幅提高具有博士学位师资总量;严格调控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不断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围绕“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基层学术组织建构方式,建立有序的团队协作模式和合理的业绩分配机制,提高团队创新活力。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温大除了有青年教师博士化计划外,还特别制定了被称之为“上山下乡”的国际化计划和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即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深造,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并承诺脱产期间,待遇不受影响。能上天、能入地,既有学术水平又有实践能力是学校对青年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人才激励制度建设方面,温大进一步完善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办法,逐步形成了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参照省内高水平大学的评选标准,适度提升职称评审条件,严把评审关,近年已形成新晋高级职称教工平均业绩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在教师中形成了“比赶超“的健康向上的竞争氛围。为进一步体现对优秀人才的重视,学校推出了《温州大学人才、团队资助和奖励办法》等文件,分别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入手,重点培养和奖励做出优异成绩的团队和个人,营造有利于促进优秀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2006年以来,温大新增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3人,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8人,27人次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把温州大学建设成为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是学校‘十二五’的建设目标,这个目标既是社会对学校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全校教师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出台诸多措施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打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长的环境,让更多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温州大学校长蔡袁强说。

  创新管理

  探索学区制改革 拓展育人空间

  如今,高校学生生活区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承担着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的重要职能。然而,受制于学生生活区的服务场所、活动设施、休闲场地、宣传阵地等不足,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达不到育人效果。学生工作总体依然重“管理”而轻“育人”。

  从2010年起,温州大学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开始对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有益的探索,创新性地推出了“学区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

  在学校的推动下,温州大学的学生宿舍群被分成了三个学区,分别以温大历史上三位名人黄溯初、苏步青和谷超豪来命名,即“溯初学区”、“步青学区”和“超豪学区”。每个学区内住着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

  温州大学学工处处长王定福说:“学区制改革打破了学生生活区与学院之间的界限,实现思政工作的全覆盖,把学生的教育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公寓,使学生教育和服务实现网格化管理。”

  在学区制管理模式下,传统的“校-院-系-班”的管理层级逐步向“校-学区-宿舍”的管理层级转变,管理的终点直接指向学生宿舍这个最基本单位,管理层级的扁平化和管理中心下移的趋势明显。与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同,学区制管理模式下,学院与学区之间、学区与后勤之间、学区与职能部门之间工作的横向联系增多,不同工作内容的交叉融合增多,工作信息的双向反馈增多,管理的网格化表现突出,随之而来的是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工作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工作方法的改变。

  学区制改革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科研和思政工作是密切相关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区制改革还要处理好学区事务性工作与学院学术性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专业教师、寝室导师、班主任等参与公寓育人工作实践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通过抓硬件设施建设,改造学区学生服务大厅,配强配齐学区思政干部队伍等;抓软件建设,进一步细化学生的服务管理,完善制度建设,营造学区文化建设等,扎实推进学区制改革。另一方面,根据在校生活区的分布情况,在三个学区设置了三个学生服务大厅。服务大厅设有综合办公室、党团建办公室、学生心理与资助发展中心、学生宿舍管理与服务中心4个科室,为学生日常事务的办理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与此同时,在每个学生楼栋设立了党员活动室、自习室、朋辈辅导室等便于学生学习交流的硬件设施。

  在软件建设中,学区注重服务育人的作用,将教育管理与学生生活指导相融合。学生遇到烦心事可以去学区的“朋辈辅导室”和谈心室;寻求生活上的帮助可去“学生资助中心”和“党员之家”;综合办公室、党团建办公室、学生心理与资助发展中心、学生宿舍管理与服务中心等处可办理一系列党员发展、助学解困、评奖评优等事务。学区辅导员在宿舍楼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开通并公布学区事务服务热线。

  学校出台了学区制改革的配套规章制度,促进学校组织部、团委、保卫、后勤、学院、学区间形成工作合力。成立学区党工委,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组长,指导学区的具体工作开展;制定《温州大学学区学生工作联席会议》,以加强学区与学院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温州大学将继续上下求索,努力将学区打造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道德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德育阵地、学生学习生活的成才基地和校园文明建设的道德高地。

  爱心满园

  围绕志愿服务 浇筑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它与校园文化交互激融、互相影响,引领着大学发展。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具体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在温州大学,十余年来的志愿者工作已经形成一股清新之风,无论是在校园里,亦或是温州、浙江、乃至全国,都能嗅到。

  80周年校庆志愿者招募,800个名额,3000多人报名;“小浪花”(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志愿者昵称)招募,40个名额,600人报名;“两项计划”志愿者招募,温大报名及参加人数多年位列省内高校前列,学校也因此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工作奖……不仅在校园活动中“抛头露面”,在世界温州人大会、中华龙舟赛、温瑞塘河环境治理等校园外的活动中,都不乏温大志愿者的身影。再比如,在公共事件中,勇于担当和奉献的志愿者也从不缺席,“7·23”动车事故中,百余名志愿者迅速反应,第一时间投身于抢救伤病员的志愿活动中,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

  然而,温大的志愿者文化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坚持”二字。以数学学院“洪殿敬老”志愿服务为例,坚持了22年时间,现在最早的那批志愿者的孩子都上大学了,但志愿服务的接力棒却一直未间断,并不断加以提升拓展,由关注老人的物质需求向关注精神需求转变。2012年重阳节前夕,志愿者与温州市文明办一同举办“金婚圆梦、爱满温州”大型公益活动,帮老人们找回相濡以沫的点滴记忆。另外,教育学院“知心姐姐”志愿服务队用了18年的时间,以志愿之光照亮孩子的成长和前行的道路。2012年被共青团浙江省委授予“浙江省级示范12355青少年服务台基层工作站”荣誉称号,温州市仅2家单位获此荣誉。

  纵观温大所有的社会实践或志愿服务,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社会热点展开,有些还体现了一定的区域特色。比如,以关爱侨界儿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线的“关爱侨界儿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开展12年来,已有5000余名侨界儿童参与该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广泛关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温州大学现有注册志愿者24153人,20万人次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为社会提供了55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工作。以志愿服务基地为依托,项目化、品牌化的运营机制,让温大的志愿者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也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据悉,学校每年均派出5000余名学生奔赴全省各地开展暑期实践,以团队形式开展了众多志愿服务项目。近年来,还涌现出了瓯江学院无偿献血俱乐部、城市学院“爱心专列号”、法政学院“七彩虹”环保维权、生环学院“情暖温州”实践等重点项目,使志愿服务工作的层次不断得到提升,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我校获得国内志愿服务组织工作的最高奖项之一“中国志愿者工作组织奖”。

  

  “我在安徽时,人们一提及黄山,就会说起中国科技大学。我想今后人们说起温州时,不但有温州的经济,还有温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温州大学原校长谷超豪在2006年展望新温大时曾有过这么一份感慨与憧憬。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温大的脚步正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十二五”期间,温州大学将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以建设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铸就辉煌。80年不是结束,温大人前进的步伐不会止步,温大必将创造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写下新的光辉的篇章。



/jiaoyu/zatan/2019-08-06/1380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