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训作为建设一支高水平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受到了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如何让培训变得更有实效,一直是教育部门在思考与实践探索的主题。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文稿中简称《意见》)。那么,如何认识解读与理解《意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及现实意义?为此,本刊刊发一些专家与学者的解读文章,帮助读者认识新形势下的教师培训的特点与要求。
新时期呼唤教师培训新变革
■顾明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我国教育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我国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的时代,已经解决了人人有学上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要上好学、上有质量的学。高质量的教育必然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其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教师的创新,因此,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更加强化。再其次,教育信息化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转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难,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学习伙伴。
教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规划纲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最重要的保障措施。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教师培训加大了投入力度,并规定每5年要培训一轮。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县培计划和校本研修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我觉得,当前教师培训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师德为先。必须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沟通;坚决杜绝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学生的反教育行为,不污辱、不歧视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第二,能力为重。教师培训要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为重点,培训要结合教师提高的实际需要,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要改变培训模式,改变培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员静静地听的模式,增加案例教学,培训教师和学员共同讨论;把集中脱产培训和校本培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一边学习、一边反思、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改变培训和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特别要警惕,不要像过去那样,把教师培训变成提高教师应试能力的训练场。
第三,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当今,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满足学生渴求新知识的需求。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让教师真正从培训中受益
理念固然重要,但是脱离了与理念相统一的行为技能、方法策略,理念就只是空中楼阁
■程红兵
只有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教师培训工作才能不辱使命;只有让教师打心眼儿里喜欢,心甘情愿接受培训,培训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只有让教师感到培训切合自身需求,能够促进自身发展,才会发自内心地接受培训、喜欢培训、满怀热情地参与培训。《意见》将培训工作目标确定为“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是直面问题、求真务实的准确定位。
《意见》明确提出“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停留在理念和观念的认知层面,而是如何通过扎实有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现实。理念固然重要,但是脱离了与理念相统一的行为技能、方法策略,理念就只是空中楼阁。教学技能具有综合性,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均属教学技能的范畴。技能培训要做到有效,要关注三点:一是要研究。研究当前教师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教师运用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哪些困难和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二是要聚焦。一门课程不可能囊括教学技能的所有方面,甚至不可能解决某一方面的所有问题,因此,在课程开发上必须找准培训聚焦点,一次培训解决一个小问题,一门课程解决一个主要问题,不贪多、不求全,从小切口启大智慧,这样的培训就是有实效、高质量的培训。三是要内化。教学技能绝不仅仅是教学技术,而是教师职业品格、专业修养和教学思想的外化,操作性的行为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内化为教师的职业品格和教学素养,就很难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持久行为。因此,从外显化、可操作的教学技能入手实施培训,绝不能丢失隐身其后的价值思考。
《意见》强调情境体验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在教师培训中要“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课堂真实教学情境”,“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从经验层面来看,教师对脱离教学现场的培训往往是感觉不敏锐、体会不深刻;从实践层面来看,通过现场诊断、案例剖析的方式实施的培训,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教师见着亲、做着顺、好理解、易转化,所以就爱参加。从规律层面来看,教师教学思想的形成和专业素养的提高,更多的往往是由下而上、由实践到认识的归纳,而较少由上而下、由认识到实践的演绎。因此,基于教学现场、创设真实情境,在教师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实施培训,是保证培训实效的重要途径。能够解决教学的真实问题,帮助教师走出教学困境,引发教师的反思,促成教学行为的改进。有效教师培训情境的创设要注重三个方面:首先情境应该是真实的;其次情境应该是直面问题的,要教师带着问题进入教学情境,通过观察、思考、研讨、反思,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再其次,情境还应该具备典型化特征,比如典型问题、典型课例、典型课型、典型设计、典型反思,等等。
总之,从培训需求出发,以技能培训为主,直面教学现场,让教师真正从培训中受益,教师才能喜欢培训、积极参训,通过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力促培训方式的实践性转型
以往的教师培训对“解释问题”关注度高,当下的教师更希望“解决问题”的培训,分析问题的症结、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解决问题的案例、开展解决问题的行动
■张晓明
教师培训方式是培训实践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伴随着“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和省培项目的深入推进,培训方式的改革已有良好的进展,培训方式对培训绩效的提升已显现出正向的推动作用。但培训方式单一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培训方式的实践性转型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广大参训教师实践性培训需求不断增长。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多样化、个性化教学实践亟需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对“培训需求”聚焦度最高的关键词就是“实践性培训”。以往的教师培训对“解释问题”关注度高,当下的教师更希望“解决问题”的培训,分析问题的症结、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解决问题的案例、开展解决问题的行动。重视和强化实践性培训,是深化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是加速教师发展的有效追求、是回归培训本真的价值诉求。在推动实践性培训上,《意见》着重强调了“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这正是被培训实践证明了的、学员认同度较高、效果明显的培训方式。
培训院校要在培训方式的实践性转型上大力创新。基于我们的经验,教师培训方式的实践性转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以改革讲授式为逻辑起点,创设“四段式”培训模式,即理念辨析、方法引领、案例评介、互动生成。二是构建基于教学现场的实践性培训体系,围绕课例培训的观摩、研磨、建模三个环节,由教研员、骨干教师、学员、青年教师组成的实践型学习共同体,实施实践性、系列化、递进式主题培训。三是强化培训中的组织化学习。把破冰活动、轮值发言、专题侧重、特色简报、合作说课、团队展示等实践性培训环节,通过“异质分组”的组织化学习方式加以有效落实。四是注重以行动设计为线索的“任务驱动型”培训,围绕学员所面临的真实问题,展开教学行动方案的设计、研评、行动、反思等活动,实现多样化、参与式实践培训。
(作者系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副院长)
以新宗旨开展新培训
通过对“国培计划”参训教师的调研表明,教师希望观摩一线教师优质课,希望到优质幼儿园实地参观学习,实践取向的培训完全符合一线教师的培训要求
■张祥华
确定实践取向。《意见》明确规定,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且强调按需施训、贴近一线、案例教学、真实课堂、情境体验、现场诊断、互动参与、行为研究、反思实践、影子教师……这些鲜活的培训模式,正是广大参培教师的渴望。通过对“国培计划”参训教师的调研表明,希望观摩一线教师优质课的占96%;希望到优质幼儿园实地参观学习的占98%;对实践课程有迫切需求的达到了100%,实践取向的培训完全符合一线教师的培训要求。我校从2011年承办“国培计划”开始,便将实践贯穿培训始终,针对不同的课程模块、不同的培训专题,设计了现场观摩、行为观察、动手设计、学员沙龙、专题工作坊等不同的实践形式,且明确要求每个专题都要配有相应的不低于50%的实践内容,让学员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提升。
强化按需施训。《意见》提出,要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要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的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多年的培训工作,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满足教师需求就是培训的最大追求。我校在承担部、省、市各级各类培训中,总是把受训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每接到一项培训任务,我们总要设立“前期调研”工作小组,开展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将预开设的课程方案发给学员征求意见,然后依据学员需求,修改完善课程方案,组建专家团队。
搭建终身学习平台。《意见》在为教师搭建终身学习的发展平台上,措施尤为得力。如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定期注册、考核和职务聘任的必备条件等,这些有利的措施对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将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创设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加快网络社区建设,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等,均为教师终身学习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保障。我校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多措并举,立体化推进,力争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出一个立足江苏、服务全国的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
(作者系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培训转型 重在落实
贯彻落实好《意见》,对贴近教师心声,破解突出问题,明确发展方向,提高培训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宋冬生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教师培训工作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科学转型。贯彻落实好《意见》,对贴近教师心声,破解突出问题,明确发展方向,提高培训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保证《意见》落实到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立足一个根本,以师为本。《意见》首次提出“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这是教师培训工作的根本。要尊重一线教师需求,贴近一线教师实际,研究一线教师发展,服务一线教师学习,把激发广大教师参训动力,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常教学的常态化需求,成长周期的阶段发展需求和从教生涯的终身学习需求,调整教师培训工作方式,推动教师培训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创新政策制度,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提高培训质量,满足教师对高质量培训的期盼。
落实一个制度,按需施训。《意见》明确要求“实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建立与中小学校合作论证培训项目的新机制”。要落实需求导向制度,一是要加强指导,制定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实施意见,开展专题培训,科学掌握调研分析方式方法,提高需求调研分析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二是建立机制,不调研不得培训。实行调研报告、培训方案双审批制度。三是按需评估。依据教师需求开展培训满意度测评;将需求问题解决作为训中考核的重要指标和训后跟踪评价的主要目标,促进需求有效转化为行为改善。
抓实两项改革,突出实践。教师的专业实践以技能为基础,教师的专业学习以实践为特点。要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建设四类实践性课程,自下而上,合作设计论证技能掌握、行为改进、情境体验和行动研究等四类实践性课程体系;制订分段、分科、分层实践性课程实施指南;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式技能培训试点推广工作;建立实践性课程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实践性培训方式的推进机制。按照“改革讲授、强化实践”的原则,立项实验研究实践性培训方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开展专项培训,提高培训者实施实践性培训能力和水平,将实践性培训方式列入评估培训机构和各类培训的重要指标。
推进两个试点,自主学习。《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和“积极推进网络研修社区建设”。一是要制订规划。以自主选学和网络研修社区为着力点,科学规划自主型教师培训,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进程和政策措施。二是明确推进策略。学习借鉴先行地区经验,开展试点推广,结合国培项目和全员培训,边实践、边改进。三是加强基础建设。抓住重难点问题,统筹安排、分步建设,做好体制、机制、能力和保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四是重点推进。以丰富多样的课程超市建设和生成性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高看一眼,先行一步,做到“路有车,车有货,货抓人”。要以网络研修社区为载体,以自主选学为体制机制保障,推进一体化试点改革。
提升两个能力,优质服务。《意见》以政策调控为抓手,强调提高培训者和培训机构的两个水平:一是优化结构,提高优质培训能力。要以专兼结合、动态建库、制度规范、提升能力为建设思路,制定培训者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建设以一线优秀教师为主的兼职培训者队伍,制度规范其遴选、管理和提高;建立专职培训者培训长效机制,提高需求调研、项目策划、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培训评估、资源建设等六项能力;实行专职培训者深入中小学实践制度。二是推进整合,提高多样化服务能力。师范院校要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内部教师教育资源实质性整合,实现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通过挂牌建设实践基地,建立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结对帮扶,开展项目合作,资源共建共享。各地要制定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计划,理顺关系,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县级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部门的整合,提高服务教师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三个机制,保障质量。质量是教师培训的生命线,《意见》推出组合拳,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各地可从以下三方面落实:一是建设省级教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学员电子档案,统一学籍管理,实行网络匿名评估和训后绩效评价。二是开展满意度测评、教师学习过程考核、行为改进评价,公布评价结果,并与培训资质认定、项目承办、经费奖补挂钩。三是开展对市县教师培训专项督导,制定专项督导评估指标,分类细化对各级政府、师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的督导评价,公布结果,建立合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机制,确保提高培训质量。
(作者系安徽省教育厅师训干训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