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灾后教育国外如何作为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图为海地震区儿童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丹麦红十字会联合援建的临时学校里学习。CFP供图   灾难之后,应让学生看到教师在关心他们,有人在支持他们。CFP供图

  近日是汶川地震五周年,而前不久突如其来的芦山地震至今仍紧扣着国人心弦。当然,灾难也催促我们进行反思。灾难面前,教育能够如何作为;灾难之后,教育又如何抹去师生心中的创伤。为此,本报组织相关文章介绍国外的灾后教育经验。——编者

  一次次灾害经历反复强化着日本国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常态化的防灾训练使人们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准确、有序的紧急避难和自救措施——

  日本:坚持防灾教育和训练常态化

  ■田辉

  “学校原本是教育场所,但遇到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时,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确保学生安全,尽早恢复教学活动。”

  日本是世界上第五大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多发国。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是日本有记录以来最强烈的一次。据日本2011年年度防灾白皮书统计,在总遇难人数超过18580人的地震海啸灾害中10至19岁学龄人口的遇难人数(女生171人,男生165人)是全部遇难人口年龄段中最少的,其中位于重灾区的岩手县大船渡市立绫里小学地震海啸发生时在校的所有学生,在校长的指挥下由老师带领撤离到高处避难。这得益于日本中小学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常态化的防灾教育。

  为了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有效保护学生的生命和人身安全,减少教育设施财产损失,联合救助受灾人群,确保尽快恢复教育活动,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了“防灾实施计划”,该计划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地方教育委员会制定灾害紧急对策的指导性文件。

  制定防灾紧急对策方案——学校要根据主管教育委员会的灾害紧急对策方针,制定出本校防灾紧急对策方案,并建立健全学校防灾和安全保障机制。校长负责提前做好学校防灾和灾害应急对策,制定出避难预案并纳入教学计划。同时,制定防灾紧急对策方案必须预先考虑到全体或者部分学生无法回家等特殊情况。此外,每所学校都会根据主管教育委员会指南制定出本校的防灾减灾手册。

  教师的紧急集结与参与机制——校长要根据灾害等级,制定教师的集结与参与机制、联络方式、责任分担等应急计划方案,通知全体教职员工并上报主管教育委员会。灾害发生时校长根据该计划,指挥教职工为确保学生安全、顺利复课做好工作。夜间和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发生里氏6.0级以上地震时,为确认校舍损毁和学生人身安全等情况,教职员工可在确认自家住宅和家人安全的前提下,自愿到校集合参与救灾和复课准备活动。

  学校设施如何抗震防震——为了确保学生人身安全,首先要提高校舍的安全性,确保校舍能够抵御强烈地震。新建校舍必须严格遵守建筑基准法以及抗震结构设计规定,而且按照1981年以前抗震标准建造的校舍必须实行全面的抗震检查和抗震加固维修或直接改建。

  防灾减灾训练常态化——日本中小学的防灾训练和应急措施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学校制定紧急避难方案,设定各种场景,并确定正确的疏散途径和避难措施。设定放学途中的地震场景,训练学生按照负责人的哨音指示离开建筑物、墙壁,用书包等护住头部,低下身体,迅速向指定的开阔和高处疏散,让学生记住途中的紧急避难场所。设定在校上课、扫除、活动时的地震场景,训练学生快速集合到校园,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疏散到指定的避难场所,疏散时要让高年级先走低年级随后以保证以最快速度离开危险区域。制作防灾手册,明确标记本地区的紧急避难场所,发放给每个学生家庭,并以家庭为单位制定“我家紧急避难地图”。

  学校原本是教育场所,但遇到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时,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确保学生安全,尽早恢复教学活动。学校的紧急防灾方案通常将学生在校活动分为各种场景,并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列出避难措施和避难场所。

  上课时间如何组织学生避难——如果地震等灾害发生在学生上课时,在校长判断可确保学生安全之前,必须将学生保护在校园内,直到危险解除或确认将学生转交到监护人手中。为了将学生安全转交给监护人,必须使每一个学生的监护人都知道学校避难实施方案规定的紧急联络机制和联系方法。

  上学和放学途中的避难措施——校长要事先考虑到上学和放学途中发生灾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组织学生避难,并和监护人共同确认和掌握上下学路途的安全性以及附近可以用于避难的公园和公共设施,设计和规定紧急情况下的联络机制、联系方法等避难方案,并一定要让学生和家长周知。

  非工作日发生灾害时应对措施——夜间和假日发生自然灾害时,学生的安全保障由监护人负责。如果学生在校参加课外小组活动,或者在寄宿制学校由学校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的情况下,由校长和教师负责学生的安全保障。同时校长要保证建立完善的联络机制,并预先通知给每个学生及其监护人。

  学生无法回家时的生活保障——以东京都为例,在制定防灾预案时,为保证学生能够在学校生活数日,东京都教育委员会储备一定数量的食品、毛毯等物资,并储存在仓库中。

  发挥学校的避难所职能——日本的校园和校舍经常作为所在行政区域的指定避难所,即便是非指定避难所也会根据受灾情况作为临时避难所。当学校成为避难所时,由校长领导和指挥避难所的管理与运作,由学校教师负责避难所的物资发放以及灾民登记等相关工作。因此,日本各中小学都会制定当学校成为避难所时的危机管理预案,确定教职员工应急分工和岗位职责,划分可用于接待灾民的开放区域,建立接受和分发救灾物资以及与当地救灾指挥中心的联系机制。当然,教师担任避难所管理运作相关工作只限于灾害发生初期的紧急关头。

  做好灾后复课准备——校长要根据灾害情况与主管教育委员会保持密切联系,制定应急教育方案,为尽快复课做好准备。校长和教师首先要仔细进行校舍安全检查,确认学生人身安全、上下学路途情况、教科书文具教具的损毁情况,并处理好学生转出转入相关事宜,最后由校长将检查情况汇报给主管教育委员会。复课时,主管教育委员会首先要建立校舍整修、教材及学习用品补给机制,对学校复课方式、学校管理等提出具体指导,并将复课决定通知给校长。

  进行灾后心理干预——日本教育委员会在地震等灾害过后及时针对中小学心理教师(养护教谕)及其他教职员工进行灾后心理干预与心理调适对策、方法培训,并以一线教师为骨干,为学生提供精神、心理方面的辅导与咨询。

  总之,将防灾减灾和危机对策预案写入学校教学计划,坚持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常态化,以真实情景训练学生和家长有效避难,将灾害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并尽快恢复教育活动,是日本中小学校防灾减灾应对灾害危机的根本方针和主要经验。

  澳大利亚专门针对灾后儿童心理创伤救助编写了教师指导手册——

  澳大利亚:灾后心理创伤自救

  ■李协京

  澳大利亚国家创伤及康复医学研究中心的专家会同昆士兰大学的专业教师,专门针对灾后儿童心理创伤救助编写了教师指导手册,帮助教师在面对灾后创伤时自救,并为学生提供帮助。

  在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之后,教师自身也会遇到心理创伤,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时往往会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体验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打击、悲痛和疲倦。这种情况被称为“体恤疲劳”,对此教师应注意掌控和调整心态,这包括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

  监控自己的心理反应、情绪以及需要,对可能出现的症状保持警觉。

  如果症状持续两三周以上,应当做进一步检查,并寻求健康专家的帮助。

  建立自己的伙伴援助体系以避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可以找其他教师倾诉,向领导求助,与团队一起工作,建立和保持单位外部的援助体系。

  采用一些积极方式调整情绪,如做深呼吸、肌肉放松、意念想象等,尝试积极有益的观念,从好的书籍、光碟以及网络上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源。

  保持有序的课堂环境,为每天的班级活动做准备,每天留出一段安静和放松的时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锻炼、放松以及睡眠习惯有助于教师克服应激反应和调整心态,从而较好地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每天为自己做一点事情,例如读上30分钟的书或是和家人一起做游戏。

  和没有体验心理创伤的学生呆在一起,它可以让教师从这些学生身上体验学校生活的其他方面。

  由于教师所处的角色和位置,他们在了解并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下措施有利于教师为学生提供灾后救助:

  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心理反应。对任何学生的行为变化保持警觉和关注,并知道该如何帮助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

  维持常规的教学活动。安排每天、每周及每月的活动日程,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和例行活动中体验到安全感。

  谈论灾害创伤。通常人们会认为谈论创伤事件会引起悲痛情绪,导致更多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并不会加重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当然教师需要考虑如何与学生开展这种谈话。

  掌握谈话技巧。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规则,例如把上课开始的10分钟专门用来谈论灾害创伤但不要超时,以避免不幸的阴影笼罩课堂。教师应注意控制任何助长恐怖情绪的谈话,保持冷静并向学生传达明确的信息——危险已经过去,现在的任务是重建生活。

  分享经验和感受。教师可以和学生谈起自己的创伤经历,向他们演示应急情况下的恰当处理行为。

  寻找积极的变化。可以让学生谈起灾害如何影响他们的家庭,注意寻找积极的变化以及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展示出来的勇气和力量。应让学生看到教师在关心他们,有人在支持他们。

  对学生提出清楚严格的预期和行为限制。学生面对自然灾害和心理创伤时可能会出现宣泄或错误行为,对此教师要有清楚的行为预期和要求。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应前后保持一致,并告诉学生合乎逻辑的行为后果而不是惩罚性的后果。这些行为后果应予以兑现,例如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让他午饭时间在老师那里写完作业。

  发挥伙伴机制的作用。让学生互相结成对子,保证每个学生在学校都有可以得到伙伴的帮助。学生还可以通过伙伴获得精神上的和学业上的支持。

  安全的放松空间。在班里设置一个特别的安全空间,让学生在感觉难过时加以利用。可在教室隔壁设专门房间,或在教室外边摆放一些椅子。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空间在需要时让自己平静一下,教师也可以在这里跟学生进行单独交谈。

  提供选择机会以恢复心理控制。通常年幼学生在遭受创伤之后会产生一种无力或失去控制的感觉。可以提供一些需要做出选择的机会或是让他们投入班级活动当中,这对部分学生会产生有效的作用,使他们恢复自我控制的感觉。例如,就参加读书还是参加科学实验等做出选择,或是就不同的作业题目进行选择,帮助组织募集基金的活动,等等。

  提前计划困难时刻的帮助。学生可能在特殊时刻重新体验创伤心理和悲痛情绪,例如灾害纪念日,已故亲人的生日,复活节,圣诞节等节日,这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或问题行为。对此应提前做出计划以便给予援助和干预,例如在纪念日搞一些活动,让幸存者谈心得体会,等等。

  对可能引发学生应激反应的情况预先做好准备。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习以及拉响警报的训练,让学生知道在紧急情况时关闭所有照明设备或是大声求救,等等。

  帮助学生建立援助体系。教师应帮助学生确认谁是可以帮他们解决困难的人,包括学校咨询师、年轻助手等工作人员,让他们知道在必要时寻求援助。

  德国青少年红十字会致力于向学校提供急救方面的教育支持——

  德国:对学生进行急救培训

  ■秦琳

  德国社会、教育机构和家庭非常注重儿童的灾害预防和安全教育。

  在德国的幼儿园里,四五岁的儿童会跟随老师参观警察学校,了解警察的职能,学习基本的交通规则,认识重要的信号路牌。他们也会去消防局参观,学习基本的防火、防灾、防电以及报警知识。幼儿园还会为小朋友播放有关自然灾害的科普电影,引导他们认识自然灾害的存在及其危害性。

  急救培训也是德国安全教育的突出特色,其中,德国青少年红十字会扮演着重要特色。多年以来,德国青少年红十字会一直致力于向学校特别是小学提供急救知识方面的教育支持,并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急救和危机应对教学方案及课程资料。这一教学方案贯穿一年级到四年级,并循序渐进地教授相关知识。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小外伤的自救处理;二年级学生学习求助、报警、救援的相关知识,以及中毒、吞咽异物引起的急性腹痛的处理;三年级学生学习止血知识以及骨折的处理;四年级学生学习头部受伤和休克的处理。

  德国青少年红十字会所宣扬的理念是“没有人因为年龄小而不能施救”。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应对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尽可能减轻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灾害的后果之外,急救培训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年龄大一些的学生在接受了一定时间的急救培训并考核合格后,还可以担任校园医疗服务志愿者。除了红十字会外,德国还有很多卫生学校向中小学师生提供急救和安全教育培训。

  可以看到,德国的校园安全教育不仅是教育机构的工作内容,更是社会各个部门——政府、安全和医疗部门、公益组织、安全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事业。德国社会的共识是,保障少年儿童的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安全教育和急救培训是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在智利中小学教学中,一直都有针对地震的预防和减灾课程——

  智利:培养地震专业人才

  ■方勇

  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由于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境内多火山,地震发生频繁。虽然智利的国土面积还不足76万平方公里,但是全球约1/4的地震能量是从智利释放出来的。

  2010年,智利发生8.8级特大地震。尽管被称为人类有记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智利仅造成500多人死亡,只有0.1%的1985年以后的建筑物遭到损坏。

  智利作为一个多地震之国,却能把地震的破坏减轻到最小,这得益于智利制度化科学规范的防震减灾教育。智利宪法规定,各大区区长和省长具有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范和应对突发灾害的权利和义务。

  智利非常重视本国地震专业人才的培养,该国建筑系的学生进大学第一年就要重点学习抗震设计,而且房屋抗震设计成为智利各大学建筑系课程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一课。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现在智利人均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

  早在1940年,智利就颁布了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并将不合规范的房屋强行拆除。在智利,只要是经过规划和批准建设的房屋,必须要通过8级抗震检测,并且有严格的法律条文规定。

  从1977年开始,智利每年都会举行多次不同规模的地震模拟演习。各级学校也每年定期举行防震演习,并且人手一本关于地震应急逃生的手册。

  在智利中小学教学中,一直都有针对地震的预防和减灾课程。这些课程包括防疫、自救、心理、生理等内容,指导学生如何面对自然灾害,在灾害来临时如何处理危机和自救,在灾害发生后如何面对伤亡等。课程不只是课堂上的照本宣讲,还经常临时性地安排突发事件的演习,以训练学生的临场应对和自救能力。

  同时,小学在开学第一天就进行地震疏散演习。警报拉响时,小学生们迅速躲到教室承重墙边的桌子下。警报停止后,小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疏散到操场上。经常性的演习让小学生们从小就学会了与危险共处,并在地震来临时不惊慌。 

 【链接】 

  世界灾后教育一瞥

  联合国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制定了紧急状态下的教育手册,并及时向受灾国家派遣心理专家,对受灾儿童进行危机干预,帮助他们尽快回到学校。同时,其还制作漫画、动画片等,对受灾害影响的儿童进行心理援助。

  美国 美国政府特别强调对儿童等高危人群进行灾后心理辅导。灾后儿童心理重建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工作。美国研究表明,灾难之后,多数群众的应激反应会在1至3个月内逐渐缓解,但仍有少量人群继续保持症状,而且有人最初并没有表现出症状,在事件发生数月后才出现延迟性的创后反应。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政府重视灾后的教育重建工作,包括学校重建和学生的发展。同时,政府重视发挥自身教师发展体系的作用,寻求教师发展的持续性,从而完成灾后教育的长期规划。(黄金鲁克 辑)

  (本版文章除《世界灾后教育一瞥》外,作者单位均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jiaoyu/zatan/2019-08-06/1389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