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8日起,本报在评论版陆续刊发了五篇编辑部评论,为治理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把脉。5篇评论为“择校热”退“烧”提供了思路和视角,不讳言教育本身的问题,不放过政策的死角,力促教育公平、有序、均衡、健康发展。
首篇评论《权力介入招生搅乱教育生态》见报后,人民日报微博立即予以转发,引发了网友热议。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各大网站对系列评论进行了全文转载。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教育学者、教师纷纷打电话、来信发表对治理“择校热”的建议。一位读者在微博上说:“中国教育报向‘择校热’开战,要求政府部门主动约束自身权力,带头不择校,也不帮助他人择校,更不能借共建之名,行择校之实。这是该报有史以来最大胆的行动!”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在方向上值得肯定,但在实施中还要结合地方具体的情况来完善有关的政策设计。在这个过程中,适当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倾听校长和家长等更多“利益相关者”的声音是必要的。唯有在平等沟通与协商中,各方才最有可能建构共同的“意义脉络”,进而走出“择校热”迷局。——香港中文大学 卢乃桂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重大表征之一。中国教育报发表系列评论文章,五评治理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分别从公权寻租、利益交换、阳光招生、领导职责、教育均衡等方面阐述如何遏制“择校热”,结合相关事例,从问题源头、程序、方式等方面建言献策,具有很好的价值导向性,也富有一定的操作性。此外,破解这一难题,还需综合治理,诸如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育人观,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和考试选拔机制,此外,我们还应该支持高水平民办学校的发展,以提供选择性的优质教育服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姜朝晖
“择校热”系列评论中提出的抑制择校要领导干部带头,这是抓住了关键。另外,要从根本上治理“择校热”,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是“根本之道”。要推进学校均衡发展,重要的是促进师资队伍的均衡,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师资交流、加大培养力度等多种途径,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根治“择校热”贡献力量。——浙江宁波镇海区仁爱中学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