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茂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而培养创新人才更是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承担的历史使命。
然而创新人才培养不能仅局限在高校内部完成,中学与大学的有效衔接,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重要方面。在以国家统一高考为主要方式的人才选拔情况下,如何拓展创新教育,适应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应积极行动,与中学合作,从创新基因培育入手,通过探索革新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及早进入创新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联合拓展创新教育的多元途径
播下创新人才发展的种子
当前的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都存在着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目前的高中教育高度关注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应试能力的训练,但在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相对欠缺;中学担负着向大学提供生源的重任,其教育目标不能仅局限于培养应试能力强的高分考生,应高度重视发现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为创新人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担负着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应该更加自觉地致力于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舞台。共同的使命需要双方联手搭建平台,拓展创新教育的途径,这是两者实现有效衔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人的成长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中学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懵懂期,也是兴趣、习惯和综合素质逐渐养成的最好萌芽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埋下兴趣与人生发展方向的种子,培育创新的基因,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探索拓展途径方式有多种,包括加强大学与中学的办学理念的沟通交流,在重点生源基地设立实验班,举办物理、化学、数学暑期夏令营,与中学共建实验室,等等,一方面是“向下”走进中学,为中学生搭建兴趣培养、发掘创新潜质的舞台,进而遴选出一批综合素质较好、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较强的优秀学生,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引导和训练;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找寻共同点,与中学达成人才培养的共识,促进双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协同改进。
合作共建创新教育的评价机制
拓宽创新人才成长的途径
从高中到大学,实际上是学生逐步确立人生目标、明确职业方向的过程。发现了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如何通过有效的遴选机制,保证有明确志向的学生能够进入向往的高校和专业,是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一方面目前的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考定终身、以分数定英雄,也使得高考成为衡量高中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因此要不断地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包括高考模式、内容的改革,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更符合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要求。
另一方面要完善、扩大自主招生考试,与中学教育对接,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作为高考的有效补充形式,自主招生选拔为具有兴趣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进一步培养深造提供了有效的衔接性保证。考核的评定权交由教授和专家组,其目的是选拔在高考中,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和创造潜质的学生。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学科兴趣、情商、职业倾向、创造意识。自主招生题目怎么出、考什么,是高校在向社会传递出学校特点和育人观的信号,也是中学教育的导向。可以以考分论英雄,但绝不能以考分定英雄。
因势利导促进新生尽快进入
自主探究实践创新的学习境界
不要让大一成为高四,大学应对进入大学的新生进行引导,帮助大学新生进行“软着陆”,实现全面转变和自主成长。其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及早从知识学习,向扎实的学习能力、运用能力方向去转变,直至实现创造能力的转变。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大学可以通过多种课程的设置来形成这样一种氛围,包括开展研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帮助新生通过专题的研讨尽快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研讨探究的过程就是质疑、批判的过程。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验证能力,包括及早进入实验环节,开展实践创新研讨。不仅仅要批判,还要验证、重建,不仅要破,还要立。
具体来说,要帮助学生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理想信念目标的转变,引导其升华人生的发展目标;二是实现从基础到专业学习的转变,引导其寻找专业发展的目标;三是实现学习理念的转变,引导其树立自主、探究学习的目标;四是实现实践创新的转变,引导其发展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五是向综合成才的转变,引导其注重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中学教育为学生埋下创新的种子,自主选拔为学生开辟创新成长的通道,大学教育则注重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成长的转变。共同培育创新基因,开通创新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最终促进创新人才的自主成长和全面发展,这应该是教育工作本真的追求。(作者为东南大学副校长)
链接
东南大学:从中学到大学的创新教育三部曲
与中学实现共育创新基因
东南大学通过在一些高中挂牌优质生源基地、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形式,与中学进行对接,共育创新基因。一方面,开展“感知东南”系列活动,举办江苏省百所重点中学校长“感知东南”暨人才培养研讨会和全国百所重点中学校长“感知东南”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在南京市金陵中学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与新海高中共建生物课程基地、与天一中学共创电子创新实验室等方式,遴选综合素质好、文化成绩优秀且具有创新科研潜质的学生进入基地班学习,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学科特长配备导师,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跟随导师进行科学研究、完成科研课题,学校最后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导师点评,遴选出一些动手实践能力较强、自主创新意识较强并具有科研潜质的优秀人才,优先作为自主选拔对象。
探索创新自主招生选拔评价模式
早在1999年,东南大学破格录取了高中怪才戴戈,打破高考的“坚冰”,从而催生了东大乃至全国的自主招生改革。多年来,东南大学坚持通过自主招生选拔在高考中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尤其是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并将这种选拔“下移”到高中,不仅在高中设立基地班,而且还定期举办物理、化学、数学夏令营,对来自各中学的优秀学生营员进行多方位训练和考察,进而再次评选出一批优秀学生作为东大自主选拔录取对象。
实现学生的全面转变
东南大学重视大一新生的引导,以创新教育为魂,对学生的理想信念、自主探究、专业、创新实践及综合能力提升进行“转型关怀”。
为了使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初能充分感受到东南大学所独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体验到东南大学所特有的多元共存的文化魅力和生动活泼的生活氛围,进而帮助广大新同学深入了解大学生活、坚定理想信念、开阔文化视野、陶冶道德情操、规划学术人生,东南大学连续两年举办了主题为“精彩从东大启程”的新生文化季系列活动。
在院长级别的学术带头人为新生作专业介绍的基础上,东南大学还为新生开设三大课程,一是学科领域的骨干教授联合为新生开设“学科概论”课,二是教授为新生开设“研讨”课,三是开设实践创新研讨课。 李小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