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一要均衡,第二要优质,二者缺一不可。”近日,山东省邹城市教育部门领导苗存奎告诉笔者,邹城近年来立足县域实际,从调整优化和激活教育资源出发,努力打造均衡优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群众对教育的评议认可度名列前茅。
学校布局调整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走进邹城市最为偏远的田黄镇中小学、厂里小学,校园里书香四溢,环境优美,多媒体等现代计划教学设施完善,乡村教育特色突出。厂里小学是一个只有4个年级的教学点,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市镇两级政府请群众“决断”这所“麻雀小学”的去留,充分论证后保留了这一偏远的教学点,满足了群众的意愿和需要。
目前,邹城这样的的教学点还有21处,全部按照完全小学的标准建设。当地本着合理布局、方便就学、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不搞“一刀切”,不强制搞合校并点,并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出台了《2011-2015年农村和城区中小学校建设与布局调整规划》,根据不同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人口分布和教育发展要求,充分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广大教师和群众接受程度,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稳妥推进。自2011年以来,该市规划完成农村“211”工程学校61处,改造教学点19处,2012年投入1300余万元启动实施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中小学健康饮水工程、农村中小学食堂餐厅新建改造工程,2013年增加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小学生课间营养补助工程,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农村教研从“进城培训”到“下乡服务”
定期去石墙镇授课,上讲台执教数学示范课,已成为教研员杨雁的正常工作,他也成了师生欢迎的“编外人士”,附近村庄的老师们都纷纷赶来聆听他的示范课和业务辅导。
教研员到教学一线授课搞教研,是邹城市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的一个缩影,市镇两级教研员全部下沉到学校一线开展工作。35位教研员分别定向联系1所学校或1个镇街,定期到学校开展教研活动。“这种方式变‘进城培训’为‘下乡服务’,得到了基层师生的欢迎。”苗存奎说。
此外,邹城还将全市学校划分为6个督导责任区,实施督导责任区制度和机关工作人员定向联系学校制度。局机关、镇教办工作人员定向联系1所学校,每月深入联系学校不少于3次,加强指导服务,解释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2012年以来,该市进一步规范农村小学校长任用程序,公开选拔10名中小学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实施领导干部全员任课制度,学校领导干部全部蹲点一线课堂,并聘请了50名教育行风监督员,加强社会监督。自2009年以来,新考选补充的教师90%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每年安排200名以上教师支教交流,城乡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建立城乡联盟提升农村学校“软实力”
“我们会抓住‘城乡学校联盟’的机遇,借鉴先进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4月19日,在邹城市城乡学校联盟交流会后,尚河中学校长徐明涛说。邹城市建立的首批18个学校联盟涉及城乡53所中小学,其中农村学校35所。
邹城市教育部门领导王修东告诉笔者,“城乡学校联盟”坚持资源共享、整体联动、特色发展的原则,在联盟学校原法人代表、领导班子、教师编制等不变的情况下,由联盟学校双方的校级领导组成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城乡联盟学校“捆绑式”责任制,城区学校的校长为联盟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农村学校的校长为第二责任人,开展“全方位、可持续、共提高”的捆绑式帮扶活动,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我们建立了定期会商、城区教师定向支教、农村教师跟岗学习、中层干部挂职锻炼、教学教研活动、学生联谊、捐助帮扶、定期展示等一系列制度,确保联盟学校工作实效。”邹城市教育部门领导邢瑞舒说。城区学校每年按本校总人数3%-5%的比例,选派优秀教师到联盟农村学校任教,城区学校分批选派邹城市级以上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到联盟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指导活动,并与一名农村学校教师结对帮扶,培养农村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农村学校每年按本校总人数3%-5%的比例,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联盟学校定期对帮扶教师进行捆绑式评价。
“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管理、教育理念改革创新,提升农村学校‘软实力’,让农村的孩子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苗存奎说。
(徐峰 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