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教育不均衡难题,2016年,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全面谋划、整体推进、深化改革、优化整合,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机制,以“1+1”(优质校+薄弱学校)模式,开启集团化办学探索之旅。3年来,黄石港区不断深化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在深化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道路上作出了有益探索。
从“1+1”到“1+N”,不断完善办学机制
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早在2006年,黄石港区委、区政府就对区域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将当时的黄石十四中与黄石十九中合并,形成十四中南北两个校区的格局,这是黄石港区最早进行集团化办学的尝试。
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择校”成为困扰黄石港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顽疾,并已越出教育领域,牵动民心,关系民生,成为影响城市全局性健康发展的重点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2016年3月,黄石港区以“1+1模式”(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组建中山小学+武黄路小学、广场路小学+花湖小学、黄石八中+江北学校3个教育集团,以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发展。
集团组建以来,校际之间形成教研、学习共同体,优质教学资源互补、共享,还带来了校园环境、师资锻造、学校文化等方面的整体优化,达到了“1+1>2”的效应。
在此基础上,2017年8月,黄石港区区委、区政府推出《深化黄石港区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教育集团化改革工作,重新组建了黄石十四中教育集团,并推行“1+N”(集团+成员校)管理模式,每个教育集团组建一个独立办公机构,由集团统一管理内部成员校。
为了全面推进四个教育集团的深化改革工作,黄石港区推出了教育集团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干部人事管理、集团和学校章程、政策保障制度,将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破解教育不均难题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资源,要实现教师的优质资源共享,就要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
如今,各集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内部轮岗、走教、优质课展示、跨校师徒结对、定期教学研讨、教学评估等形式,发挥名校、优秀教师的领衔作用;广场路小学的“三抓一促”工作促进与成员校之间的高度融合;中山教育集团充分利用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为集团教师搭建锻炼与展示的平台。
除了教师资源,各集团还充分发挥名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
在黄石港区打造“健康课堂”的过程中,黄石八中的“四合一”健康课堂、黄石十四中的“慧教巧学”课堂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推广两校的经验,两个教育集团的成员校都分别统一使用了两校的教学案,各成员校统一日常的教、改、辅、考、评。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家门口的优质资源,这是黄石港区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初衷。推进集团化办学3年来,“择校热”在黄石港区显著降温,并且学生回流现象明显增多。集团化办学让集团校重拾教育信心。
全面融合优势互补,做强各校办学特色
集团化办学需要由单一的治理模式向集团化治理模式转变,集团化办学要取得成功,全面的融合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涉及教育观念、治理结构、校园文化等多方面。
黄石十四中教育集团对无编教师实行统一招聘,再由各校区聘用,这是集团在用人制度改革上的有力探索,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全部教师“集团聘,学校用”的新机制。
集团的融合发展需要有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监督体系作保障。因此,各集团都建立了集团发展的章程和制度,并根据集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在不断完善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成员校之间制度统一、管理统一和评价统一,促进良性竞争。
在融合发展的同时,如何发挥各成员校的优势,做强各校的特色,也是各集团着重解决的问题。
广场路教育集团以“尚真”文化为依托,统一集团各校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目标,要求每个学生做到“五个一”,即写一手好字、每学期读一本好书、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培养一个好习惯,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计算能力检测。十四中教育集团以创建“德雅教育”为特色,将集团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特色校园文化辐射到其他两个薄弱校区,进行“嫁接”和优化,同时鼓励薄弱校区根据校情实行特色发展,创建校区特色,形成“一校一特色”。
推进教育集团化改革是促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一步,我们通过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促进区域教育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破解“上好学难”和“择校热”问题,创建区域教育品牌,提升全区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作者系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