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观课笔记在诗词读写中感受韵律美

[db:作者]  2019-06-19 00:00:00  互联网

    最近在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听了一节由教师张丹执教的语文课——《渔歌子》(人教版四年级教材)。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在阅读、赏析、诵读、填词的过程中,情趣盎然、陶醉其中。

    上课伊始,张丹以辨别“渔歌子”是词牌还是题目引入新课。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悟,并设问激思:刮风了,下雨了,作者为什么“不须归”?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词中蕴含的美:白鹭飞、流水、鳜鱼——动态美;青山、白鹭、桃花——颜色美;斜风、细雨——朦胧美。面对如此美景,自然“不须归”。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引导学生读出平仄韵律,并富有情感地反复诵读。

    第二个环节,拓展教材。教师在屏幕上出示张志和的另外四首词: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以上四首词,再想一想:作者喜欢其中的哪些景色?感受他热爱大自然而“不须归”的情怀。然后,诵读涵吟,进一步感悟古诗词的韵律美。

    第三个环节,了解背景,加深理解。学生默读作者生平简介,了解作者“官场失意”,移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作者哥哥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诗意是张松龄担心“狂风浪起”有危险,劝弟弟早点回家。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很有意思。

    哥:“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桧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哥:狂风浪起且须还啊!

    弟: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哥:且须还!

    弟:不须归!(笑声四起,掌声不断)

    第四个环节,尝试填词,激发学生写诗词的兴趣。教师出示颐和园景色图片,并用“渔歌子”的词牌写了一首词,写了一半,留有空白,学生试着填词。

    万寿山上宝塔巍,( )( )( )( )杨柳垂。红宫墙,白石狮,( )( )( )( )不须归。

    学生或苦思冥想,或低头挥笔疾书。过了一会儿,几名学生举手要求展示:

    “万寿山上宝塔巍,(昆明湖畔)杨柳垂。红宫墙,白石狮,(美景无数)何须归?

    “万寿山上宝塔巍,(长廊画舫)杨柳垂。红宫墙,白石狮,(绿草红花)不须归。”

    “万寿山上宝塔巍,(青青草地)杨柳垂,红宫墙,白石狮,(夕阳西下)不须归。

    三名学生的“填词作品”与声情并茂的诵读,博得大家阵阵掌声。

    可以说,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一是“新”,有创新,教师相信学生的潜能,大胆尝试让学生当堂填词,效果不错;二是“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动口诵读,动手填词,积极参与,思维活跃;三是“密”,密度大,虽然教材内容简单,只有四行词句,但教师拓展教材扩大了阅读量,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填词、展示,大家赏析,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作者系原《中国教育报》“教学版”资深编辑)



/jiaoyu/zatan/2019-08-06/1466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