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教育家影像谢希德:新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db:作者]  2019-06-26 00:00:00  互联网

    谢希德(1921-2000年),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杉达学院校长,著有《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群论及其在物理中的应用》。

    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福建泉州谢家忽然碰到一个意外,因为当时的电报由收报人自己翻译,所以许多家庭都备有明码本。可是,谢家的明码本找不到了。就在老祖母焦急不已时,谢家稚龄的小女儿谢希德,轻而易举地从一大堆书中找出了明码本。这让老祖母称赞不已,也让旁人觉得,这孩子真是读书的好料。果然,谢希德长大后学习很好。她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并在1951年拿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

    1952年,谢希德任教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自此,她便与复旦荣辱与共,半生心血皆系于此。1983年,62岁的谢希德出任复旦大学校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她不仅为复旦,而且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勤奋工作、呕心沥血。

    作为复旦的掌门人,谢希德以科学家的独有理性,没有埋首于具体的细节和琐事,而是充分考虑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使学校走上高速发展道路。在她看来,复旦虽然名为综合性大学,但是只有文理两科,不仅难以应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局面,而且更难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于是,谢希德主抓机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规章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复旦经过调整,在原有院系基础上,先后成立技术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把学校变成一所拥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大学。值得一提的是,有段时间管理学科曾在院系调整中被取消,而谢希德预见到这一学科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她力排众议将管理学科与文科、理科、技术学科并列为学校建设学科,并实行“放权”管理:学院只需要向学校备案,即可单独与外国大学的管理学院签订交流与合作协议。

    为了使改革见成效,谢希德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和一定的承接性,她在研究生中挑选少量师资,聘任在校外贡献突出的本校毕业生,同时有计划地吸收国内外学者,共同发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了改变“近亲繁殖”局面,谢希德带领管理团队,邀请外国专家和外校专家到复旦讲学,合作搞研究,同时选派大批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做访问学者。为鼓励教师积极出国进修,她主动为教师联系国外大学,许多教师的出国介绍信都是谢希德亲自所写。她还采用破格提升人才的办法,使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并同时大胆使用年轻拔尖的人才,鼓励学科间的相互交流、渗透,促进教师知识更新。此外,为了解决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能让他们安心工作,谢希德推行行政、后勤工作服务于教学的理念,与领导班子成员亲自下基层,了解各方面情况。

    在保障师资的同时,谢希德把培养高质量人才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为了培养学生,她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注重提高教授、副教授给本科学生上课的比例,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抓好“四个环节”的教学工作,即基础(知识 )、外语、实践和能力。三是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上提倡“三性”:灵活性、适应性和科学性。四是推广“三制”,即优秀学生的导师制、学分制、五级浮动记分制。五是大力开展继续教育,缓解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在短短5年间,复旦大学先后举办6个专业干部专修科,3个专业大专班,受当时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还开办了13期干部培训班,培养了1000多名专门人才。

    桃李满天下的谢希德,从未对人摆过架子,总是面带微笑,令人觉得温和又慈祥。她去世后,厦门大学美洲校友会的校友们缅怀她“希圣希贤领学风,德慧术智集疢躬;女流从此亦强者,杰出中华举世崇”。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敬德书院)



/jiaoyu/zatan/2019-08-06/1474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