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为教师留住斯文和尊严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赖配根

  近日,有关中小学教师的“丑闻”不断。据报道,自5月8日海南万宁发生“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至今,全国至少有9起校园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接着,“六一”儿童节前后,个别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比如上海一所民办幼儿园,员工孙某认为有的幼儿调皮影响教学,竟用文具剪刀将7名幼儿手臂划伤。

  中小学教师的形象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些事件中的主角——教师,本应是社会文明的标杆,如今不但丧失了师者的职业道德,而且逾越了做人的底线,甚至沦为罪犯,理所当然引起了公愤。

  愤怒之余,有人提出,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今后要在教师准入上严格把关,坚决不让不合格者混入教师队伍;严厉处罚乃至清除这些害群之马,还教师群体之纯洁;完善儿童保护制度,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坚强保障等等。这些都是中肯的建议。

  对此,笔者卑之无甚高论,只是想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斯文”怎么办。每次类似事件一发生,社会就口诛笔伐,恨不得把每位教师都描绘成魔鬼,引发民众对教师群体形象的“恶感”。这样的“恶感”累积多了,教师还有何斯文与尊严?如果教师斯文扫地,学校教育还能“斯文”吗?

  教师的工作,影响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引领社会的精神风气,关系民族国家的未来。我们怎么对待教师,就是怎么对待我们的明天。因此,教师职业是否受到应有的尊敬,教师群体是否保有相当的尊严,学校教育是否维系着斯文的风气,往往标示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我们的先人,历来有重教的传统,把教师当成“斯文”的象征。“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将兴,必贵师重傅”,“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即使到了近代,内忧外患,民生凋敝,但作为培养新型小学师资的师范学校,仍为未来的教师提供了近于“奢侈”的学习条件。比如老舍先生就读的北京师范学校,“师资力量非常强,校长和语文老师都是国学宗师”。学习的课程参考西洋、东洋的教材,“很齐全,也很现代”。学校硬件非常齐备,“有中西结合风格的现代校舍,有理化生物实验室,有大图书馆,有劳作室……”而且学校“管吃管住管穿管学费管分配”,学生每人还发呢子制服、呢大衣和皮靴。从这样的师范毕业,一个人如果从事教育,怎么能不保持一点师者的尊严呢!

  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教师是神圣的符号。至今在一些农村,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常跟老师说的一句话是:孩子要不听话,随便您处置。这是对教师的至高信任与崇敬。但是这样的“师道尊严”,受到了现代教育观念的猛烈批判,教师的权威被彻底抛弃,教师的斯文不值一钱。在大学里,导师摇身变为“老板”,因为“老板”比教师更受尊敬;个别中小学老师“身在曹营心在汉”,某个县城一年内曾经有10多名老师告别学校出外打工,因为工资无法给予他们做人的尊严。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师的精神萎靡了,斯文不存了,必然成为文明的荒漠。

  教育文化的提升,社会文明的改善,民族精神的重振,都呼唤着一批“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的“斯文教师”的涌现。当然,一个人或一个行业的斯文、尊严主要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但是,正像好孩子往往是夸出来的一样,教师“斯文”形象的重塑,仰仗于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大力投入,也依赖于良好的社会氛围。如果媒体、舆论没有养成尊师重教的习惯,而以让教师群体灰头土脸为乐,那么教育就难以从容沉潜、斯文风雅。

  无论如何,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我们都应为教师保留一点斯文,为教育保持一些尊严,为社会涵养一份宽仁的风气。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新闻研究中心主任)



/jiaoyu/zatan/2019-08-08/1538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