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闰青
每次谈到农村教育,都会有心灵的触动。我出生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一方破败的庭院、几间残损的平房,还有那几个衣着简朴、亦教亦农的乡村教师,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难以忘怀,也难以释怀。由此,做一名教师就成为我儿时追逐的梦想,让农村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就成为我对农村教育的期冀。
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情结、对家乡热土的那份眷恋、对童年求学经历留下的遗憾……种种情愫在我心中酝酿成无法遏制的欲望,促使我把研究的目光始终放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上。
2008年博士毕业后,我申报的第一个研究项目就是《河南省贫困地区女童教育行动研究》(2008年度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计划资助项目),一方面基于自己作为女性的成长经历,另一方面基于贫困地区女童的教育现状。
2009年,我申报的《河南省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对策》,获得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立项,研究起源是我回故乡时看到村子里有不少留守儿童,生活上依靠老态龙钟的祖辈、上学时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些都让从事教育的我感到震惊和自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和融入的社会问题,又是关涉农村儿童提高生命质量的基本教育问题。
当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也关注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2011年,我申报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决策招标课题《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河南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2012年,我申报的《河南省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与队伍建设研究》,获得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立项;同年,我申报的《教育公平视域下“特岗计划”实施成效研究——以河南省为例》,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第5批)。
2012年11月,我在自己所做的关于河南省农村教育相关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河南省农村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采用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河南省农村教育现实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从研究的本意来说,我试图借助一个具体的问题来挖一口深井,通过认真的调查和细致的思考,力求得出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或者说,这些研究解剖的是河南省农村教育这只“麻雀”,思考的却是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大问题”。这其中,既包含着一名从乡村走出来的女性学者的草根情怀和教育良知——对弱势群体的悲悯和关注,也渗透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
我深知自己不是、也无法成为这一阶层或领域的代言人,但这无法阻止我关注与体验当下农村基础教育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份持久不变的情怀,促使我不断地对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批判与反思,用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去守望教育、守望心中的教育梦想。正如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不敢奢望自己的卑言微语能够成就伟业,给世人带来教育变革的惊喜;但我力求用真挚的思考与质朴的语言,用我对生活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点燃我人生历程中每一次新的希望,倾诉我热烈而纯净的生命期许——农村教育早日美丽转身!
正如康德所言:“怎样找到美?我们的希望何在?在教育中,不在别处。”
(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学博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