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江城吉林市,滔滔松花江水穿城而过。有着61年办学历史的吉林医药学院,扎根主城区,临江傲立。她素有“白衣天使的摇篮”之称,共为我军和地方输送了4万多名优秀医务人才。
这所曾有辉煌军史的医学院校,功绩显赫: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空军80%以上的基层部队医务干部从这里走出,驻藏空军部队95%以上的医务人员由该校培养。肩负着“为蓝天骄子保健康”的神圣使命,该校辛勤耕耘,锻造精英,挥洒豪迈。
建校至今,学校秉承“以尊重生命为行事准则”的办学理念,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铸就了以“忠诚敬业的‘白衣战士精神’”为核心的“吉医精神”,催生了“博学”厚德,扶伤济世”的校训,沉淀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形成了“传承军魂,医德为先;医药融合,协同发展”的办学特色,育就了“正己正人,敬业精业”的教风和“诚信自信,求知求真”的学风,凝聚了“下得去、留得住、信得过、用得上、干得好”的培养目标。
2004年8月,国家确定,学校因“专业军地通用,有良好的办学基础,能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由军队整体移交吉林省办学,列为国家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由军转民,二次创业,加速提升,机遇不期而至。
9年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立足于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医务人才,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办一流院校,首先要创造舒适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认同感。学校确定,优先建设“三室一厅一馆一场”,着力打造有利于持续发展,展示医学文化的生态校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教室、寝室、实验室、餐厅、图书馆和运动场”是大学生求学的必备设施。整体移交地方办学后,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定额为10000人。面对招生规模急剧扩大的新形势,学校党委坚持“急事急办”,首先破解“学习和生活场所”这道难题。
2004年8月,总建筑面积16265平方米的一号学生公寓率先破土动工,2005年9月,1600多名新生顺利入住。
2005年3月,总建筑面积81265平方米的二号学生公寓、第二教学楼和医学实验中心奠基剪彩。2006年下半年,三项工程顺利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
2006年3月,总建筑面积25314平方米的三号学生公寓和第二餐厅奠基。2007年10月,两项工程如期交付使用。
2007年3月,总建筑面积16560平方米的四号学生公寓工程按期开工。2008年9月,学生正式入住该楼。
2009年4月,总建筑面积31700平方米的图书馆综合楼工程建设正式启动,次年3月投入使用。学校图书馆采用大流通、自助借还管理模式,内设阅览座位2234个,馆藏图书126.54万册。
2010年5月初,学校田径运动场改建工程拉开序幕,铺设标准塑胶跑道,新建了运动看台,座位4000个。
2011年10月,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的五号学生公寓正式开工,次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短短9年,学校投资5亿多元,新建了近20万平方米的各类教学、生活设施,基建规模是整体移交办学前的6倍,办学实力显著加强。
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和“吉林省园林式单位”,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走进校园,松柏苍翠,绿草如茵;颐馨湖内观赏鱼结伴穿梭,各类教学场所医学名家简介、走廊文化催人奋进,活泼可爱的小松鼠随处可见。今天,万余名师生员工生活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共同分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
每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纷纷入校报到,他们畅谈着与学校初次见面的体会。“第一眼我就看上了她,并且喜欢她。”青海籍学生陈倩说。
“校园像花园,我在学校读了5年书,现在虽然在上海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我会常常梦见她。”浙江籍学生张清清来信说。
办一流院校,核心是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通过优质教学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教学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着力打造一支“学历高、业务精、素质好”的师资队伍。
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学校相继出台人才引进和培养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来校工作,教师队伍学历、职称等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相继涌现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吉林省教学名师和吉林省创新拔尖人才。共有近百名国内外知名专家被学校聘为客座教授,定期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校现有省一级学会理事长及国家二级学会以上常务理事38人,42人曾先后获得“全军优秀教师”和“解放军总后勤部育才奖”等荣誉。专任教师队伍中,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219人,硕、博士345人。
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学校坚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不断充实一线师资力量,狠抓课程质量,规范教学行为。目前,共有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优秀课程46门。学校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及时整合学科团队,打破论资排辈,以德才兼备为标准遴选学科带头人,推行学科带头人目标管理责任制,确立了“重点建设”、“重点扶持”和“发展方向”的学科建设思路,学科建设呈现勃勃生机。学校临床医学(生殖医学)现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生殖医学)、药学、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学(英语护理)现为吉林省“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外科学、药剂学学科现为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学科,临床技能教学中心、药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现为吉林省高等学校示范教学中心,辐射损伤防治实验室现为吉林省“十二五”立项建设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学,设立了“博士论坛”,拓宽了教师的科研视野,不断为教学工作注入活力。近3年,学校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临床新药创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省级项目127项。
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大力推行“PBL”教学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到境外学习。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行“异地小班教学”,组织学生到沿海地区知名医院学习临床医学技能,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水平。近5年共获省级以上教学、教育技术成果奖40项。学校组队参加全国护士(英语)职业技能水平竞赛,获团体一等奖1项,单项竞赛冠军3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
推行专家督导教学。学校成立了教学督导组,资深专家、教授每日走进课堂听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新教师分到教研室后,由教研室主任或业务过硬的老教师负责帮教,接受“写教案”、“做课件”和“试讲”辅导,过好“三关”才能上讲台。每年集中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骨干示范讲课”等活动,引导青年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榜样”。
重视信息化建设。学校所有教室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管理实现了信息化,图书馆馆藏电子文献10万册,校园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连接各类信息点近万个,并与国际互联网、中国教育网等相联,信息端点连接学生公寓。
办一流院校,关键是为大学生提供“实用、创新”的学习平台。学校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教学各环节以“实用”为引领,同时渗透科研能力训练,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作为一所医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直接与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打交道,丝毫马虎不得。“会检查”、“会看病”、“会用药”、“会护理”这些基本功,必须在走出校门前练会、练熟、练精。
教学内容突出实用特色。近年来,学校结合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先后5次集中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编写了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减少“理论深奥的”、“生涩难懂的”,增加“临床常见的”、“学了能会的”、“会了能用的”,从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上把好“实用关”。
实验教学体现实用思想。学校将“基础理论课时”和“实验操作课时”由“2︰1”调整为“对半开”,做到学什么就及时练什么。近年来,学校投入近亿元,购置了先进的医学实验设备,新建立了解剖学馆、模拟外科手术室、内科“模拟人”诊断室、模拟药房、模拟护理病房等,实验课程严格按临床要求进行。经常组织临床疾病诊断比赛、外科手技操作比赛、护理操作技能竞赛、病历规范化书写大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临床实习锤炼实用能力。学校在全国20多个省份建立了10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确保每名学生有充足的临床实习空间。毕业生一上岗就能独立胜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服务社会坚持实用原则。学校现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吉林省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单位、吉林地区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考点和吉林市卫生技术人才培训基地。2007年至今,共为吉林省轮训了957名在岗乡村医生,为吉林市培训了259名在岗社区医务人员。目前正承担3届220名吉林省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任务。
专项基金催生创新意识。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学校专门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对申请立项的学生科研小组,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出台5条鼓励措施:教师讲课,既讲课本有的,也讲课本没有的;课程设置,既系统连续,又有专题探讨;学生考试,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对特长生,由带课教师负责“加小灶”;每年组织课题立项,投入专项经费,确定指导老师。近5年来,学校先后有300多名学生参与80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发表省级以上科研论文100多篇。
近3年来,学校毕业学生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反馈的专业技能满意率达98.3%。
办一流院校,前提是推行“生动活泼、严格有序”的管理方法,保障大学生平安、愉快地度过大学生活。学校坚持发扬前身是军队院校的管理传统,注重严爱结合,管理服务学生满意、家长放心。
学校有52年的军队院校办学历史,长期以来积淀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针对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吃苦耐劳精神不强”、“思想活跃”和“自律意识较弱”的特点,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
一是配齐配强队伍。5年来,学校重视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坚持按要求配备优秀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学校现有在校生8000多人,各班级均配有专职辅导员。
二是加强队伍管理。学校制定执行了《辅导员工作条例》、《辅导员工作考评办法》、《辅导员工作学生评议细则》,明确了辅导员的选拔标准,辅导员接受学工部和分院(系)党总支双重管理。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院、系两级学生工作例会”、“学生工作研讨会”、“工作经验交流会”和“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促进了辅导员能力素质的提高。学校明确规定,所有辅导员全部入住学生公寓,对学生实行跟踪管理和服务,并轮流担任本楼的总值班员,和学生实行“三同”:同学习、同生活、同工作。要求辅导员工作做到“三进”:进公寓、进教室、进食堂。评选优秀辅导员的标准是:“一服务”(对待学生真情服务)、“两跟上”(谈心交流跟上、帮困扶贫跟上)、“三下”(安下心思、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四知道”(知道学生在哪、知道学生在干啥、知道学生需要啥、知道学生家庭和个人的自然情况)。
三是贯穿服务理念。学校设有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每周一、三、五组织机关工作人员集中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分年级、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全程成长指导服务;设有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过“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经济困难补助”、“爱心超市”,对困难学生进行多口服务;学校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吉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和吉林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单位,通过心理普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月活动等方式,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四是重视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着力培育大学生的“爱心、恒心、责任心”。学术活动活跃,坚持内外结合,组织开展了系列专题学术讲座,先后邀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孙久荣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教授、美国杨伯瀚大学李文宝教授、旅居瑞典的苑希明博士和著名发明家张开逊教授等来校作报告,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和专家定期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引导大学生感受学术气息,拓宽学术视野,培养学术思维能力。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5年来,学校先后投入100多万元,除组织经常性的文体比赛以外,开展了文化艺术节、电子竞技赛、网络征文大赛、优秀学生心得交流会、英语角、寝室文化节、班徽设计大赛、化妆礼仪讲座等,成立了舞蹈队、礼仪队和国旗护卫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受到师生好评。学校现有文学社、心理协会、话剧社、摄影社等学生社团近40个。定期举办社团文化节。大学生活动中心设施齐全,功能良好。场馆投资1500万元,设有固定座位2000个,是目前吉林市最大、最先进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之一。学校女子腰鼓队、女子军乐队、威风锣鼓队等文艺队伍在吉林市久负盛名。校内传媒运作有序,校报设有大学生教育专版。成立了“颐馨之声”校园广播站,开设了“校园你早”、“英语角”、“名人访谈”、“新闻早知道”、“生日祝福”、“温馨点歌”等栏目。学校总结的《和谐文化育“三心”》获2008年教育部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申报的“羽翼园: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网络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铸魂,知行统一文化育人——校园文化建设助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行统一”分获2011年和2012年吉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办一流院校,最终要保障多数大学生顺利就业。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积极拓宽就业信息渠道,主动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强化就业意识。学校党委确立了“谋划工作重视就业、开展工作推动就业、总结工作突出就业”的思路,广泛宣传,加强引导,建立就业激励机制,营造了良好的就业氛围。及时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视角,教育学生“理性就业”、“务实就业”、切实消除“浮躁”和“从众”心理。教育学生把就业起点放在入校时,要求学生从走进学校第一天起,就要一手抓学业,一手抓就业,帮助学生规划职业、了解市场、培养素质。
提高就业能力。学校以就业指导课为基础,实行全过程指导服务。开设了覆盖大学全程的就业指导课,细化就业教育内容,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上课,经常邀请社会成功人士来校传授就业创业经验。定期举办就业技巧讲座,组织模拟求职面试现场会等活动。
拓宽就业渠道。注重走出校门搞对接,广泛建立实习就业基地,由合作医院完成部分就业分配计划,安排学生岗前培训。重视学生预就业,注重毕业实习的“统”、“分”结合,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每年不定期举行校内就业洽谈会,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建立完善了就业工作网站,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公布求职电子简历,组织优秀毕业生在网上交流求职体会。
辛勤付出赢得丰硕回报。近3年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3.47%。
大浪淘沙,踏歌起舞;风雨洗礼,传承光荣。沐浴着伟大时代的和谐春风,吉林医药学院人豪情满怀,誓为国家精心培育人才,续奏服务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乐章!
(王耀东 徐卫东 郭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