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莉
区域活动时,中班张老师发现宝亦和大哼在聊天,大哼一脸认真地观察着宝亦的牙齿。张教师走近倾听。“你的牙没了?”“嗯,昨天掉了。”“很疼吗?”“也不是很疼,但是心里有点儿不舒服。”“我的牙也会掉吧?”张教师注意到,班里有几个小朋友已经开始换牙了。能不能尝试让孩子自己解答关于换牙的问题呢?张教师决定用召开闻发布会的形式,请4位已经换牙的小朋友作客“换牙新闻发布会”,接受“小记者们”的现场采访。于是,孩子们开始提问。
换牙新闻发布会开得很成功,孩子们一直沉浸在其中,关于换牙与牙齿奥秘的讨论一直持续着。班里的教师在图书区投放了新的与牙齿有关的绘本和科普图书,方便孩子们从中寻找答案。孩子们对牙齿的探究热情也影响到了家庭,爸爸妈妈不仅积极参与到论坛的讨论中,从事牙膏研发的周怿凡妈妈还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保护牙齿课。关于牙齿,孩子们的探究一直持续进行着……
在幼儿园,很多教育活动是教师预先选择课程内容和相关材料,并按照教师的预设实施的。但这样的活动并不一定符合孩子的兴趣需要,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有时却不能引起教师的注意,并及时将其纳入教育计划中。于是,一些教师不自觉地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一方面采取否定、忽视、转移注意等方式,将孩子们表现出的探究欲望和热情打压下去;另一方面,又要想方设法调动孩子们对教师预设的活动产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可见,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教育意义。
自发活动往往是生成课程的起点,了解、研究幼儿的自发活动以及在自发活动下教师的不同指导,对贯彻《指南》精神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幼儿年龄小,随意性大,对周围的世界抱有巨大的探索热情,他们对所有的一切都不知疲倦地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去认识。幼儿自发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是随时随地存在的,活动的规则通常是内在的,不需要教师外部的干预,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学会从儿童发展的角度选择合适的课程目标,更应注意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找寻课程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儿童的想法,及时捕捉自发活动的主题;适时追问儿童,将偶发活动转化成自发活动;表达出对儿童的欣赏,推进自发活动发展;适时参与活动, 保证自发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只有将儿童自发的言语与想法进行转化,才能使其成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