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传播技术催生阅读变革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慢阅读是一种徒步旅行,虽然慢了点,但那是实实在在地前行。 禹天建 绘

  电子媒介的兴起,稀释了成熟于印刷媒介时代的读写深度和浓度,图像、影像挤走了文字,占据大众的注意力中心之后,视觉弱化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搁浅了我们对世界、人生的深度思考。 

  ■张涛甫

  阅读是增进人类智慧的重要精神活动,但是,人类的阅读离不开媒介的支撑。阅读的内容如果是河道中的水,那么媒介就是承载河流的河床。人类的阅读活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但它离不开媒介条件的约束。孔子也好,柏拉图也罢,他们的智性活动都是在当时给定的媒介条件下进行的,不能穿越时代的规限,看到他们前面时代的东西,更不可能看到今天互联网时代的知识风景。可以说,一个时代的媒介口径有多大,决定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库容量有多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阅读都是在媒介给定的空间内展开的,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阅读。

  自人类掌握语言以来,媒介技术经历了4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文字的发明。文字的问世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技术突破,它改变了人类与过去的联系,为书籍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铺平了道路。第二次变革是以手抄本形式出现的书。第三次变革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第四次变革是电子传媒。技术变革催生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变革。从文字出现到手抄本,经历了4300年;从手抄本到活字印刷术经历了1150年;从活字印刷术到互联网出现是900多年;从互联网到搜索引擎是17年;从搜索引擎到谷歌的相关性排名算法只有7年。可见,技术变革呈加速度的态势前行,与此同时,我们的阅读生态也在急速变化。

  波兹曼的忧思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在波兹曼看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真理和时间一样,都是人通过他们自己发明的交流手段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它拓展了我们感知世界的边界,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感知,规定了我们思考世界和表达自我的方式。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今天的网络媒介,媒介技术的进化并不必然带来人们思考与表达方式的进步,甚至会造成原有优势的流失。

  波兹曼认为,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他甚至顽固地认为,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数来自于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电视媒介则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娱乐至死”——波兹曼的这一观点,虽然偏激,但有一定道理。波兹曼担心,电视媒介造成的娱乐化风潮,会大大降低美国人的思维水平。这种忧患绝不是杞人忧天。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刷时代。后来,电子媒介的兴起,稀释了成熟于印刷媒介时代的读写深度和浓度,图像、影像挤走了文字,占据大众的注意力中心之后,视觉弱化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搁浅了我们对世界、人生的深度思考。

  “浅阅读”:新媒体的后果

  新媒体的崛起,引发了新一轮知识革命。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不是线性结构,而是网状结构。新媒体最大的改变是打破精英在知识生产和传播方面的霸权,在互联网世界,传统的知识堡垒被夷为平地,“世界是平的”。新媒体打破了知识对精英群体的长期依附,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主体,普罗大众都可参与知识的接力游戏。作者的严重泛化,必然带来知识和信息的爆炸,进而导致知识含金量的大面积缩水。互联网空间是一个泥沙俱下的浩瀚海洋,面对这个信息海洋,我们只能望洋兴叹。那些每天在我们眼前川流不息的信息流,远远超出我们常人接纳的极限。信息无涯,人生有涯,凭借我们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很难将网上的知识一网打尽。弱水三千,我们只能取一瓢饮。这就决定了互联网语境下的阅读,是一种片面追求流量、缺乏深度与力度的阅读,是典型的“浅阅读”。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岁至70周岁国民中有31.2%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1年的27.6%增加了3.6个百分点,增幅达13%。手机阅读人群平均每天阅读的时长超过40分钟,娱乐内容成为手机阅读接触者的消费重点,这也与手机阅读群体以年轻人为主相关。与此同时,博客和微博的相关阅读内容增势十分强劲。在互联网上浸淫日久,人们的注意力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感觉似乎是丰盈的,但这种阅读多是视觉层面上的愉悦,仅仅是刺激大脑皮层的浅性观赏。网上阅读是典型的走马观花,少有思维的深度潜入。正如学者陈志武所言,电子媒介决定性地、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符号环境的性质。如果不适当控制自己的时间,互联网会让你浪费很多时间,毕竟,碎片信息、碎片思考还是有其局限性,它不能提供系统性思想。人生短暂,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在网上投注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必然会挤占我们总的阅读时间。习惯于网络阅读的人,其思维方式也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了,长期以往,人们应有的深度观照和思考能力就会慢慢退化。

  回归“慢阅读”

  互联网固然有千般的利好,但也不能放纵人类的思想惰性。互联网创造了知识的奇迹,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知识“废气”。鱼龙混杂的信息汇聚在一起,形成海量的“大数据”,这远远超出人们的消化极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流于形式,以浮皮潦草的“浅阅读”来应对生生不息的信息之流。一个仅靠眼球追逐信息的共同体是走不远的,阅读必须回归人的大脑,只有充分调动人类的深度思维能力,才能超越新媒体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要提倡一种更有利于增进人类智慧的“慢阅读”。

  “慢阅读”不仅表现为阅读速度之慢,更重要的是强调阅读质量之精。在信息爆炸时代,夸父逐日般的追逐信息流量是徒劳无益的,仅凭我们有限的接受能力,无法消化“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我们只有在海量信息中寻求有价值的信息,并用我们的大脑机器对其进行深加工,产生一种高附加值的知识,才能有利于人类社会向上发展。

  拒绝“浅阅读”,走向“慢阅读”与“深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都有思维的惰性,在眼花缭乱的视觉诱惑面前,人们的思维能力是容易走失的。“浅阅读”顺着人性的滑梯一路下来,轻松快意,不需要耗费太多的脑细胞。而“慢阅读”和“深阅读”犹如逆水行舟,不是人人都能习惯、做得到的。在互联网时代,“浅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流行阅读方式,大家都这么做,反而让“慢阅读”和“深阅读”变得不合时宜。这种偏颇的阅读方式若不予以遏制和纠正,将会引致国人阅读质量的大面积下滑,其后果不堪设想。“慢阅读”放缓了阅读的速度,追求阅读的深度、高度和浓度,同时也追求阅读的温度。阅读吞吐的不仅仅是信息,还有思想和智慧,而思想和智慧的操练是急不得的,只能慢慢来。“浅阅读”是在跑步机上的竞走,虽然跑动得厉害,但没有实际距离。“慢阅读”则是一种徒步旅行,走一步,就是一步,实实在在地前行,虽然慢了点,但那是脚踏实地地行进。(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jiaoyu/zatan/2019-08-10/1608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