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吉林农业大学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校内自我评估工作。历时三年的本科专业评估,深入体现了国家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坚持“学校主体、常态监测、分类指导”的总体设计思路,在建立自我提高和改进质量的机制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奋飞的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创建于1948年,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吉林省政府部门与农业部门合作共建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院校,2011年被教育部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学校坐落在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毗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校园占地面积320公顷,风光别致,享有“花园式学校”之美誉,是治学育人佳园。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65年的奋斗与发展,现成为以涉农优势学科为骨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大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085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39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等高层次人才。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
学校设有15个学院,1个研究生学院。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7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58个本科专业,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学校现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32个。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弘扬“明德崇智 厚朴笃行”的校训精神,大力推进内涵式发展,深化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科教服务之路。
“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2282项,取得科研成果1195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288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先后与美国、日本、意大利、乌克兰、加拿大、英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40多所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2012年,学校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合作举办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正式获得教育部门批准,2013年,学校获批为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标志着吉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学校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教育部门“十五”和“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等荣誉称号。2001年和2007年,两次接受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均获得“优秀”成绩。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为实现以农为优势和特色,面向区域及地方经济建设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全国先进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历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为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深入贯彻落实“高教质量30条”要求,继续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引导各专业从实际出发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吉林农业大学在2011年启动了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对学校所有专业逐一进行了“体检”式评估。通过评估,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专业现状,找准了存在的问题,明晰了未来发展方向,步入了特色发展之路。
科学筹划,精心组织,确保自我评估不流于形式
“国评”是对一所学校办学进行的全方位检验和评价,2001年和2007年在教育部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成绩均为“优秀”,但对所有专业逐一进行评估吉林农业大学尚属首次。
在评估安排上,采取了“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评估指标体系。试点工作自2011年下半年正式启动。首先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了11个试点专业,分别代表了学校不同的学科门类以及专业建设的不同水平。通过试点专业先行评估,摸索方法,改进不足,在深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下半年推广到其他专业,从而保证了评估的总体质量。
在评估方式上,采取“专业自评”和“专家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先后聘请了包括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32所高校的85位校外专家,启用校内专家30位。校内外评估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学校各专业如何形成优势与特色,如何与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接轨,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培养过程个性化,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这是本次专业评估的一个重要收获。
在评估环节上,采取“一般环节”与“重点环节”相结合的方式,除了听取专业负责人汇报、查阅教学资料等常规评估环节以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专业特色的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考察实验室等,触及人才培养中的“软肋”,“会诊”专业培养方案的不足,“鉴定”教学中的问题。
在指标体系上,采取“广泛调研”与“结合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专业评估启动前,教务处作为评估工作的牵头单位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对学校专业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汲取各种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并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咨询、网络资源等多种方式,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专业评估的过程,把握国内高校专业评估的趋势和动态。
通过大量工作,明确了制定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即一是要注重专业内涵发展,突显专业优势与特色,既要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也要经过专业自身努力可以达到或有效推进。二是要“软硬兼施”,重心要落在“软件”指标的提升上,同时兼顾专业基本条件等方面的“硬件”指标。三是要强调学校自评机制和体系的建立,不照搬或套用原有的专业评估观测点。按照这一思想,几经论证修改,制定出包含专业定位、专业基本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主要观测点的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经过评估实践证明,该指标体系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强调以常态教学数据为主,评价的重点放在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水平与特色、课程设置、师资规划等与内涵提升密切相关的方面,并把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内容融入到了指标体系当中,力求专业建设规范化的同时,凸显专业优势和特色。
广泛动员,统一思想,提高专业评估认识
为了极大限度地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避免教师为此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避免教师不理解自我评估工作,有抵触情绪,认为劳民伤财,折腾教师,搞形式主义,学校制定了自我评估方针、原则和实施方案,彻底解决了认识不清楚、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并通过主题宣讲活动达到“人人认识评估、人人了解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良好氛围。
坚持“裸评”方针。即把专业各项数据、教学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不加修饰的梳理,呈现给评估专家,让专业“自亮家丑”、“自找软肋”。
坚持“四个”原则。即坚持导向性原则,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发现和查找问题,引导各专业科学发展;坚持统筹性原则,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主线,结合本科专业的办学条件、教学与管理过程、教学效果的考察,全面考察专业建设总体情况;坚持科学可行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考察本科专业建设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评估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坚持激励性原则,保证评估工作客观、公正,激励和促进被评专业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学校党委成立了以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研究生学院和工会相关人员组成的宣讲团,并做了主题为《“神农大讲堂”系列活动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的专题报告,编印派发了1500本10万余字的《本科教育工作学习材料》。宣讲团深入到全校各个学院,历时半年作了11场主题报告,全校千余名教师听取了报告。宣讲团以高质量的宣讲内容、生动的讲解、鲜活的事例,向广大教师全面总结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问题,深刻剖析了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政策,系统阐述了未来本科教育工作的任务和重点,聆听解答了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建议和问题。通过宣讲活动,转变了评估理念,由“要我评估”转变为“我要评估”。广大教师明白了“为什么”和“怎么做好”自我评估工作,为评估工作取得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注重实效,评建结合,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通过专业评估,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的方向,优化了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重新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创新了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巩固了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通过专业评估,学校明确了坚持稳定现有专业规模和招生数量,不再追求大而全的专业建设想法。对专业进行分类指导、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将全校专业分成三个类型,即争先创优型、稳定发展型和整改提高型。争先创优型为我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定位为在国内外同类领域争创一流,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稳定发展型为我校适应地方和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而创办的专业,定位为在学校内争创一流,主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整改提高型为学校近几年来新办专业,定位为通过专业评估和近几年的发展提升专业的办学水平,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为学校科学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专业评估,学校认识到专业想要寻求新的生长点,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坚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凝练专业特色,积极探索专业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在发展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努力打造出新兴专业的特色和品牌。学校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群与地方农业经济产业链形成良好对接,依托纯农专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向农业产前、产后拓展延伸,构建与农村产业调整相适应的专业群,将进一步从单一面向农业经济一个链条向面向农村社会横向展开,从原来的面向农业生产办学,扩大为面向整个农村社会大空间,改变原来的单纯面向农业生产技术培养人才的状况,将专业设置向农业生产链条的前后双向延伸。向前延伸,重点扶植农业化学、农业信息、生物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向后延伸,在原来种植养殖技术有关专业的基础上,重点扶植生物工程、粮食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林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农畜产品的加工、储运、营销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专业,通过调整将进一步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更加协调。
通过专业评估,广大教师认识到了自我评估的重要性,增强了专业情结。教师深刻体会到了专业建设与自身发展、学校建设发展的密切关系,专业教师更加明确了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如何将专业办出水平和特色,如何使专业定位更加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清晰,对课程体系及课程间的关系把握更加准确。广大教师的教学自觉性不断加强,投身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热情日益浓厚、精力日益增多。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专业建设关系人人,人人关心专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专业评估,学校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求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修养相结合、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在专业评估启动之时,同步启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评估过程中专家与院领导班子、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进行面对面讨论,逐一课程进行修改。
通过专业评估,学校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人为本,坚持“重素质,夯基础,强能力,扬个性”的育人理念。主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优势和特色专业为依托,以优质资源为保障,以试点专业为突破口,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崇尚科学、基础深厚、视野开阔、德才兼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人才和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通过专业评估,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体现了学校始终把本科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项工作。在评估过程中每个专业都有一位校领导亲自参加,听取专家意见、研究专业发展、解决专业问题,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专业师资不足、梯队不合理的问题,学校在当年招聘教师中优先解决。学校根据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优先为本科专业进行资源配置,评估后拿出专项经费用于本科专业整改。学校注重评估成果的科学分析与全面应用,并适时进行了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大了本科教学成果认定及职称评定权重。可以说,通过自我评估工作,学校从“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等方面突出了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吉林农业大学是省属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历时三年的专业评估工作,学校深刻体会到制约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无论是发展定位、专业特色、教学水平,还是科研能力、国际交流等,如果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学术道德高尚的师资队伍,专业评估过程中发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很好地解决。在专业评估过程中发现,教与学的矛盾冲突特别大,一方面学生渴望听到大师们的讲课,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而另一方面教师希望学生们都能精神饱满地学习,彻底改变现在大众化教育下学生的学习状态。要想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在教学研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就需要下更大的力气、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够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引导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特别是培养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就需要在政策上鼓励教师,解决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在导向上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在教师评价、考核、职称评定等具有指挥棒的关键点上加大教学权重,在经费上加大对教师培养的支持力度,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育人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