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26日综合消息 今天上午,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载着3位航天员着陆,圆满完成了此次载人航天任务。从“神十”的发射到着陆,从航天员的坐垫到舱内各种型号的缠绕气瓶,背后都有各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支撑,各高校的相关科研成果为“神十”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图像传输技术助力返回舱搜救
神舟十号飞船飞离大气层“黑障”后不久,搜救直升机就进行跟踪拍摄,返回舱的实时图像随即出现在北京飞控中心的监控画面上。搜救工作采用的图像传输技术,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成果。
上海交大数字电视团队专门开发了“可视化多业务支撑汇聚平台”,将搜救现场态势信息实时汇聚到北京飞控中心,保障飞控中心做出及时准确的指挥调度。这也是交大数字电视团队第五次参与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舱的地空搜救行动。
据介绍,该团队研制了新型通信组网技术的宽带超短波通信系统,除了保持在恶劣环境下的高效可靠传输,以及大范围搜救信息联网接入的优势以外,还加强了搜救过程中视频及多种重要指挥信息的多业务融合功能,成为返回舱搜救指挥全业务的支撑汇聚平台。
6月11日,该团队还采用超高清晰度电视设备,记录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场景,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采用超高清电视格式记录航天器发射。
大连理工大学:研制复合材料缠绕气瓶
大连理工大学任明法课题组承担了神舟十号返回舱内各种型号的“复合材料缠绕气瓶”的制造工艺过程和强度分析工作。
据了解,“复合材料缠绕气瓶”内装各种气体,有的可以为航天员的生命提供保障,有的为舱内各种机构提供动力,其最大特点是轻质、安全。
任明法课题组针对具体任务,建立了基于化学动力学理论的复合材料缠绕气瓶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模型,解决了气瓶复合材料缠绕过程中工艺参数的设计长期依赖工程经验的困扰,量化了工艺中的具体参数,使气瓶性能稳定性达到了航天工程的要求。(下转第四版)
高校科技亮点
上海交通大学:图像传输技术助力返回舱搜救
神舟十号在返航时,返回舱的实时图像随即出现在北京飞控中心的监控画面上。这一图像传输技术是上海交大数字电视技术团队的科研成果。
大连理工大学:研制复合材料缠绕气瓶
大连理工任明法课题组研制的“复合材料缠绕气瓶”轻质、安全,内装各种气体,有的可以为航天员的生命提供保障,有的为舱内各种机构提供动力。
天津大学:3D打印“神十”航天员坐垫
坐垫可有效减轻飞船升空和着陆时产生的加速度和颠簸对航天员安全的影响。天津大学崔国起研究团队应用3D打印技术,为神舟十号航天员量身设计高性能的坐垫。
东华大学:为航天员解“方便”难题
东华大学袁琴华教授团队研制出尿收集与应急大便收集装置,研发的新材料为宇航员贴身使用,解决太空生活的大小便难题,为宇航员提供“方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