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科学精神在学校萌发

[db:作者]  1970-01-0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本报记者 胡航宇

  6月20日,中国首次将中学物理课的讲台搬上了太空,实现了宇航员“教师”与全国学生的实验互动,让茁壮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而在地面,记者日前在华润谢家湾小学举行的重庆第二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暨实践大课堂上,也看到了精彩一幕:一阵引擎嗡鸣划破长空的寂静,几架飞机模型凌空而上、忽高忽低,烟雾划出的弧线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煞是好看。

  本次科技节汇集了近千件科技创新作品。旋转视力表、自制绿色能源树、声光报警漂流带……一项项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告诉我们,搞科研发明,不仅仅是科学家才能做的事,孩子们同样能做得有声有色。

  抓两头带中间

  近年来,重庆在中小学科技教育中注重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是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具有创造性潜质的普通高中学生到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习。目前,全市初步形成由9所高校、35个实验基地、22所高中项目学校、123名学员、300余名导师组成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网络。计划实施两年来,高校实验基地与高中项目学校联合开发出30多门“先修课程”,设计出87个专题研究课题。

  另一头是实施以科技、阅读、演讲、书法、英语等教育为抓手的减负提质“5+1”行动计划。“实践大课堂”从本期正式启动,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开设以学生动手实践为核心的活动,主要包括手工制作、劳动技能、角色体验、探究创新等。让学生学会利用简单的农用工具完成简单的劳动体验,如植物栽培、花卉培育等,学会利用金工、木工、电工等专用工具,制作完成有创意和有价值的作品。

  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表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成为有较高科学素养的现代人。”

  拉近与学习生活的距离

  “提起科技,也许你想到的就是宇宙飞船、潜艇入水、天宫一号等尖端技术。其实,科技离我们并不遥远。”重庆人民小学五年级学生苏珈铭说。

  在有近70年办学历史的渝西中学,学校积极开展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探索出了“3+N”的学校科技教育选修课设置和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模式,使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完成一个既定教学流程,而是一段充满个性体验的探索发现之旅。

  渝西中学高二学生陈慧玲自制的“绿色制氧能源树”让人眼前一亮。她说,自己的构想是来源于上学路上看到的太阳能光源板,“现在能源缺乏给地球带来危机感”。通过学习化学,她设计发明了这个能利用光产生氧气的能源树,“愿我们的地球资源能够越来越丰富”。

  被授予“小科学家”称号的巴蜀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叶津华,发明了“基于人体识别的行人自动警示系统”。“中国式过马路,让我们每个人都开始警醒自己的行为。”叶津华演示了他的这项发明,记者看到,当有行人闯红灯过斑马线时,系统会自动锁定该行人,并发出报警声。

  “科技教育不应只局限于科学课、电脑课等学科课上的知识,它应该融于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涵盖各学科。因此,不但科学学科、综合学科的教师能开展科技教育,其他各个学科也都能根据本学科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李霞说道。

  课程化、常态化、长效化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精神,锻炼实践创新能力,重庆市教委基教处邓沁泉处长表示,要充分发挥科技教育课程和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就必须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化、常态化、长效化。

  重庆市教委今年将组织专家院士、教授学者进校园、进课堂,组织学生进入高校实验室、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小课题”研究,让青少年在科学家、教育家身边成长。

  如今,全市45个科技、人文场馆已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3个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在万州、铜梁、巴南区全面启动;全市58%的中小学校完成“六大功能室”建设;建成首批10个市级农村中小学科技活动中心和10个市级优秀科技教师工作室。

  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建成区县级以上科技教育特色学校500所、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实践基地100个以上。重庆还鼓励各地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特长生招考等方面,把科技素养作为重要指标列入,科技特长生优先升学。

  “学校是中小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场所。”重庆市政府副市长吴刚在科技节上深情地说:“科学精神是在学校萌生,创新的本领是在学校练就,希望我们的学校要不断丰富科技活动的平台和载体,让诺贝尔奖在孩子心中扬帆远航!”



/jiaoyu/zatan/2019-08-11/1634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