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曙光 本报记者 杨云慧
走进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中心完小,记者看到校园左后方就是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怀着几分好奇,记者迈入大棚内,整个人顿时被热气包围。放眼望去,生机盎然:青菜、菜心、包菜、芥兰、辣椒、茄子等竞肥争绿,长势喜人,颗颗果实散发着诱人的芬芳,有几个学生正忙着采摘已经成熟了的蔬菜,动作仔细又小心,看得出大家对自己的“作品”是那么的喜爱和珍惜。
“勐董镇中心完小600多名学生现在有了特别的爱好——种菜。学校为了给孩子们多创造实践的机会,特别在校园里开辟出一个近两亩的实践基地,建起了温室大棚,引得孩子们纷纷前来,在经验丰富的农技师的带领下学习种菜技术,亲身体验一把播种和收获的艰辛与乐趣。”勐董镇中心完小校长字光富指着大棚告诉记者,“这里原来是一块烂泥地,可是经过我们改造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近年来,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要求各学校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进一步改善学生生活。记者了解到,当地佤族群众还没有完全形成种植蔬菜的习惯,学校开展勤工俭学,也带动起周边农户的种植业。目前,沧源佤山已形成“特色种养殖”和“热带种植”为主的“两条勤工俭学示范带”,做到了校校有项目、校校有特色,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佤山勤工俭学助学模式。
在糯良小学的特色养殖基地,特殊建造的竹鼠养殖房内,一只只竹鼠在瓷砖砌筑的四方格鼠舍里酣睡。校长陈世民指着鼠舍告诉记者:“竹鼠食性洁净,肉质细腻精瘦,味极鲜美,为野味上品,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属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食品。养殖竹鼠,现已成为开发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投资少、风险小、经济效益高的一项新型养殖业。目前,学校共养殖了200多只竹鼠,学生太喜欢它们了,学校的专业饲养员会抽空让学生来观摩喂养过程,讲解饲养知识。”
“校校有项目、校校有特色,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佤山特色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格局,推动沧源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是我们提出的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总体目标。”沧源佤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张国宏介绍,结合区位优势和气候特点,沧源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仅2013年上半年,教育局及学校自筹150万元,争取上级补助80万元,总投入资金已达230万元。其中,“两条示范带”学校共养猪381头、山羊28只、野猪12头、鸡350只、旱鸭100只、竹鼠210只、鱼2万余尾,新种植核桃30亩、蔬菜13亩、橡胶21亩、香蕉4.5亩、甘蔗6亩、美登木3亩。目前,全县有勤工俭学基地1000亩,其中,种植基地290亩,养殖基地20余个。
“什么是特色?把简单的事情反复做、坚持做好就能成为特色!”这是张国宏一直坚守的信念。
如今,沧源佤山初具规模的勤工俭学基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不但为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食材来源,更启发带动了当地群众科学种养殖的积极性,促进了当地高原特色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