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国栋
资源共享课与视频公开课共同构成了开放课程。我从一开始就参与了两类课程的构思、设计、规划等工作。这两类课程的推出大约相隔两年半,教育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院校,特别是广大教师和学生付出了辛勤劳动。付出终将获得丰厚的回报,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首批上线的资源共享课是教育部2003年推出的精品课程的升级改造版,过去9年发生的很多变化也清晰地体现在资源共享课中。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高等教育界有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但中国的大学与国外有很大不同,我们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理念与做法,否则我们的学生不适应、老师不习惯、教学资源也不够,资源共享课正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之一,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助于形成“倡导教学自觉、积淀教学文化、营造重教氛围”的中国式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有三种模式:一是读课,照本宣读,照屏宣课,上课的内容仅限于教材的内容,这是不够的。二是讲课,这是面向学生的一般形式,课讲不清楚是不对的,这是低层次的低水平;把课讲得太清楚也是不够的,这只是低层次的高水平;讲课能有互动,是高层次的低水平;能通过讲课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愿在课外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则是高层次的高水平,它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三是说课,面向教师,用10分钟能把45分钟的课怎么讲的问题说清楚。
资源共享课通过师生互动、师师互学、生生互促将有力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资源共享课体现了学校之间的协同、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学校与社会的协同。一个大学学生修读另一个大学的课程或许将成为可能;进一步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没有围墙”的大学或许也将成为可能。资源共享课让我们有所期待,让我们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如果说传统课堂是“同时同地”的模式,那么应该更加鼓励不同学校之间开设“同时异地”的课堂模式,从而为将来的“随时随地”学习打下基础。更有必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环节,满足预习、学习、复习、自习等等不同需要,对于实现教学改革的“三个转变”具有积极作用:即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结合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老师满堂灌的问题,解决过分重课堂问题,解决过分关注分数问题,让我们的学生鲜活起来。
我认为,今后应当逐步建立国家、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既为不同高校学生提供课程,也为社会大众提供支持。出台政策支持认定修读课程学分,包括大学生修读、中学生修读,让丰富的资源鲜活起来,转变为一门门生动的课程。
(作者系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
链接
爱课程网站用户情况:
截至2013年5月底,爱课程网站注册用户总数本月新增3,811人,共计55,003人,其中教师教务为7,892人,学生为35,176人,培训教育机构为754人,还有11,181其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