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教师张俊智
30岁的张俊智,2008年硕士毕业后在上海宝钢工作,收入不菲。2012年在一次乘地铁时,一段《谢谢你》的美妙旋律,点燃了他多年以来一直存有的支教梦想。
2012年3月初,尽管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他还是放弃了高薪工作,来到了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的六市中心小学当起了支教英语老师。作为一名志愿者,他希望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如何让他们懂得幸福,珍惜幸福。
一个月2000元不到的工资,他差不多都花在了学生身上,还凑钱和学校一起为学生添置了一部投影仪和相关设备,让学生多看看动画片或者电影。图为张俊智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张丹 钟祖荣
骨干教师是各级中小学教师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优秀教师中的佼佼者,促进他们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究竟需要什么?他们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如何有效促进这个层次的群体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
2008年以来,北京教育学院领衔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主题驱动合作研修”模式,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主题驱动合作研修”模式的含义是指:骨干教师基于工作实践选择共同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形成研究共同体,经历主题研究的全过程,在研究的过程中完成培训。最终形成工作室的集体成果和骨干教师富有个性的成果,这些成果在实践中能够得到较好地应用,并且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这种模式在形式上以“骨干教师工作室”的方式呈现。
这种模式有几个重要元素,一是组织元素,即研究共同体,由20位左右同学科教师组成,研修研究过程中发挥群体的合作优势。二是活动方式元素,即主题驱动的研究与研修活动,主题形成于指导教师和学员的共同研讨,基于前沿问题和已有成果。研究和研修过程中把主题细化为问题,大家围绕问题开展合作性研修活动和实践性研究活动。三是成果元素,强调对主题的研究形成成果,并将成果不断扩散以发挥作用。这种成果具有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群体与个体相结合的特点。
提高教学研究、教学领导的核心能力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基于对教师成长阶段及其规律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骨干教师最应提高的核心能力——“教学研究、教学领导”能力。具体细化为:第一,能对教学中的现象和困惑进行捕捉,即捕捉能力;第二,能对困惑进行清晰地表述,提出研究问题,即提问能力;第三,能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带领教师边研究边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解决能力;第四,能集结并表达成果,即表达能力;第五,带领教师将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改进教学,发挥教学领导力,即领导能力。
这一核心能力的提出,基于我们对于专家型教师专长的四个方面认识:洞察力、思考方式、知识和信念,这些都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教学研究有利于拓展知识或完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或者学习新的有效思维方法,有利于坚定信念,获得对教育教学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利于进一步改造“直觉”,获得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作为骨干教师团队,教学能力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实践,逐渐生成了一大批稳定、富有特色的工作室研修主题。这些主题分为:专题研究类、资源集结类、提炼经验类、教改实验类。
这些主题既直面骨干教师个体和群体专业成长的需要、直面学科教育教学难点问题的解决,又扎根于本市课程改革的现实,直面课程改革的前沿。比如,在理科工作室方面,不少工作室选择了对于核心概念和科学探究的研究,一些工作室开始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无论是创新人才培养,还是实现质量上的减负,都离不开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以及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入研究。又如,“总结提炼教学经验,创生实践性教学理论”主题,目的是帮助优秀学科带头人提炼、升华他们已有的丰富的、生动的教学经验,激发学科带头人的独立思考力和判断力,摸索建构一种自下而上的、生长于教学实践中的理论,引领他们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
研、学、做相互促进的合作研究
这一模式提出了基于合作研究的骨干教师团队学习的基本特征:做、学、研相互促进,形成“做中研——学促研——研中学——研促做”。
“做中研”是指从教学实践中聚焦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问题,检验解决办法的效果,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办法,做是研究的基础。“学促研”是指通过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减少采用解决办法的盲目性,做到有理有据,促进对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研中学”是指在研究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较为系统地学习一些围绕主题的理论。“研促做”是指通过研究促进对实践问题的解决,引发教学实践的变革,提高教学效果。
集体成果和个人成果相结合
“主题驱动合作研修”最终形成工作室的集体成果和骨干教师富有个性的成果,这两种成果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工作室的集体成果往往体现了对学科教育教学中难点问题的系统思考,在该学科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成果形式主要为著作、系列论文、研究报告、系列课例等。而骨干教师富有个性的成果则更多地体现了骨干教师的研究兴趣和教学特色,将为教师进一步提炼其教学艺术甚至是教学思想奠定基础,成果形式主要为论文、案例、教育叙事等。
研究成果将应用于教学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实践中又将生成新的工作室主题,以形成新的循环。“专家不是仅仅解决手边的问题,他们经常重新定义问题,所以能够产生独创的解决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别人所做不到的。我们认为这些具有洞察力的解决部分表明了专家对问题性质的深入透视”。在能力极限边缘上工作是专家的特征之一,将基于难点问题解决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够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再次面对非常规的任务时,“直觉”地分析那些任务中所包含的关键问题,能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当方法或者自己创造出新的方法。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