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微博,半数以上大学生每天使用

[db:作者]  2013-07-15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CFP 供图 表1 大学生微博注册的网站(排名前3位) 表2 大学生微博使用目的(N=1765) 表3 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类型人数分布(%)

    ■彭晶

    调查概况

    近年来,微博的兴起与发展满足了大学生放松娱乐、信息获取、社会交往、情绪表达等方面的多种诉求。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触率、使用率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融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们的影响逐渐深入,是他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在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新华学院等11所省属高校的大学生微博用户中进行了一项“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与高校微博体系建设”的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微博使用行为类型、微博依赖及偏好、高校微博发展与运营策略等。调查共发放1800份问卷,回收问卷1770份,其中有效问卷1765份。有效问卷中,男生975份,女生790份;在年级分布上,大一305份,大二510份,大三536份,大四414份;在学科分布上,理工类1010份,文科类580份,艺术类及其他专业175份。

    近三成被调查者自认“微博控”

    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

    总体上看,大学生微博拥有比例高、注册网站集中。腾讯依托QQ拥有庞大的大学生用户群,新浪是较早推出微博应用的网站,所以这两个网站的使用人数最多(见表1)。

    使用历史。随着大学生手机微博使用普及程度的不断增高,所有被调查者接触微博历史约为2年,其中最短的不到半年,最长的达到了3年。

    使用方式。56.6%的被调查者通过手机客户端使用微博,35.5%的通过个人笔记本、电脑上网使用微博,7.9%的通过网吧等其他方式使用微博。这说明大学生手机微博使用普及程度最高。

    使用内容。所有被调查者经常使用微博发布的内容多以娱乐为主,排在前四位的发布内容依次是:个人心情(70.2%)、兴趣爱好(59.5%)、校园事件(55.8%)、社会话题(47.6%)。这说明大学生喜欢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和感兴趣的新鲜资讯,以“show(秀)”或“share(分享)”的形式通过微博予以呈现、传播和分享,对社会话题发表个人观点,进行政治参与。

    使用目的。男女生微博使用目的的主次顺序有所差异。总体上,大部分被调查者使用微博都有搜索信息资源、放松娱乐的目的,一半左右的被调查者持有维护人际关系、为学习服务的目的,少数被调查者持有记录生活、结交新朋友、打发时间的目的。其中,对于搜索信息资源、维护人际关系、为学习服务等三个微博使用目的,女生持有的人数比例分别比男生高出了9.5%、11.5%和15.9%,而男女生在选择其他目的的人数比例上基本相同(见表2)。

    使用依赖。调查表明,96.6%的被调查者每半个月至少使用一次微博,90.2%的被调查者每周至少使用一次微博,其中51.6%的被调查者每天都在使用微博,有接近30%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是“微博控”。这说明,大学生手机微博使用普及程度很高,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能够比较适度地使用微博,但不少人在使用微博的频度、时段方面自控能力较弱,产生了依赖。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接近50%的被调查者没有固定的使用微博时段,有接近35%的被调查者固定在晚上深夜睡觉前使用微博,还有接近15%的被调查者会在上课时间使用微博。对于微博能在大学生中被广泛使用,以及大学生产生微博依赖的原因,86.2%的被调查者首选“信息广泛、传播速度更快”,76.8%的认为是“表述简单、使用快捷、符合年轻人习惯”,73.6%的认为是“即时互动、草根群聚、能扩大社交圈”,64.5%的认为“对话平等、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52.8%的认为是“弥补现实缺憾,排遣孤独、无聊”。这一方面说明微博文本的草根化、圈群化、个性化这些明显特征,契合了大学生这个青年群体敏锐前卫、渴望沟通交流和被关注的人格特质,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社会化和媒体个性化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微博依赖有寻求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逃避孤独、生活无目标、自我控制能力薄弱、人际疏离、时间分配能力差等心理诱因。

    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分析

    大学生的微博使用行为主要分为四类:放松娱乐行为、沟通交流行为、社会参与行为、信息搜索行为,其中最多的是信息搜索行为和放松娱乐行为,其次是沟通交流行为,而社会参与行为较少。为考察微博使用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课题组根据求平均值的方式得到四类微博使用行为的发生频率(见表3)。

    如表3所示:在放松娱乐行为上,男女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中频使用者,少部分人是高频使用者,其中男生在中频和高频使用者的人数比例上都略高于女生;在沟通交流行为上,男女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中频使用者,男生中的低频使用者多于高频使用者,而女生中的高频使用者则多于低频使用者,且女生在中频和高频使用者的人数比例上都略高于男生;在社会参与行为上,男女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低频使用者,少部分人是中频使用者,高频使用者极少,其中男生的中频和高频使用者人数比例略高于女生;在信息搜索行为上,男女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中频使用者,高频和低频使用者较少,男生的低频和中频使用者人数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的高频使用者人数明显高于男生。总的来说,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用微博来进行信息搜索、沟通交流、维护人际关系和为学习服务。

    更多学生认为微博带来积极影响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认为微博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人数最多,且男女生人数比例基本一致,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微博对自己没有多少影响。在影响性质方面,认为微博使用行为对自己造成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的人数较多,且女生人数比例高于男生近20%,而认为对自己的消极影响更大的男生比例比女生高出11%。

    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与智力发展需要

    在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中,有72%来自微博。微博上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信息与知识深受大学生喜爱。微博登录方式也十分方便快捷,而且具有“井喷式”的信息爆发与“裂变式”的信息传播特点,大学生非常愿意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和他人交流思想、分享新奇事,讨论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乐于在零散的时间里随时随地发布和获取非常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和知识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与智力发展需要。

    能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发展与情感发展

    由于受学业压力、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通过微博发泄情绪,表达内心的想法和困惑,倾向于通过虚拟空间里的社会交往活动来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以缓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发展与情感发展压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于青春期的羞涩、自卑、焦虑、内向等心理原因,将难以处理的人际发展与情感问题在微博上发布,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开导和安慰。在微博上的宣泄与倾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释放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而不用担心受到面对面的伤害、讥讽或嘲笑。同时,性格活泼的学生在微博上能找到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热衷相同话题的新朋友,通过交流讨论增进友谊。

    会干扰大学生的学习

    许多从事“微博营销”的微博散布者推送的各类促销信息、信息和垃圾信息会让许多大学生眼花缭乱,难辨真伪,容易上当受骗,耽误他们的正常学习。还有一些大学生沉溺于微博平台的各种应用和放松娱乐活动,乐此不疲,“厌”于学习。他们对娱乐、明星、游戏新闻方面的兴趣远远超出普通大众,往往容易沉溺微博平台上的各种游戏应用、娱乐新闻和有奖活动,从而得了网瘾,成了“微博控”,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学不进去,一学习就感到无精打采,而一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微博就精神亢奋等。长此以往,厌学情绪会不断增长。对微博使用产生依赖后,会“懒”于学习。因为只要发一条微博,就会有人帮忙转发、评论,不动笔、动脑就可以找到一项课后作业的答案,使得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大大缩短,研究能力逐渐降低、弱化,变得消极懒惰,丧失通过实践进行学习、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会损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些大学生沉迷微博上的海量信息、社交和娱乐体验乐趣,影响到正常生活,时常看微博、发微博到通宵达旦,饮食、作息不规律,会造成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所有被调查者中有19%的认为“经常在睡觉前玩微博太晚,第二天不能按时起床,或者是迟到、旷课”;仅35%的表示“自己能很好控制自己玩微博的时间”。同时,有不少大学生表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挫折时,倾向于通过微博宣泄个人的负面情绪,在虚拟世界中寻求宽慰和共鸣,逃避现实世界。但微博网络社交的跨身份性和虚拟性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会疏远现实群体,削弱人际关系,影响现实生活中交往能力的发展。微博网络社交也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安全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一旦从中受骗,还会对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产生怀疑、敌意和悲观的态度。

    会影响大学生人格完善和道德认知

    如前所述,84.3%的被调查者表示微博影响着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认知能力。他们认为使用微博对他们的人格完善和道德认知造成了较大影响。微博出现后,信息传播的各种限制逐渐弱化,各种庞杂的信息轻易地就能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使高校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势。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受到过微博信息、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的骚扰。微博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即“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的状态使得大学生对信息的发布和接受比以往更加自由,更具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修养、是非辨别能力、对理想信念的坚定程度一直在不断增强,但在使用微博后,受各类微博爆料、谣言、谩骂和“人肉围剿”等引发的舆论生态环境影响,大学生们对政府、社会、他人的信任度有所降低,个人精神空虚度明显增加,理想信念有所动摇,道德认知容易出现偏差。同时,微博平台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给大学生的行为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容易使其忽视对言论责任、伦理道德的恪守与自觉,极易导致道德失范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越轨行为。

    利用微博构建新型教育管理平台

    关注微博类最易受大学生群体接受和喜欢的新媒体工具,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微博,积极打造高校微博体系整体影响力,有的放矢地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是各高校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随着高校微博的广泛开设,大学生对高校微博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课题组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正确认识微博功能,把握高校学生工作环境的新变化

    微博的交互性、便捷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能够为高校提供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方法,能够弥补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不足和缺陷。高校要关注微博对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重视“渗透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运用,完善高校微博与BBS、QQ群、博客、专题网站间的整合,多维度、多渠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空间和新阵地,采取有效的对策及措施,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微博获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

    微博的出现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成为大学生政治表达与参与的重要工具,也使高校学生工作环境发生着新的变化,增加了思想引导工作难度。形态各异的微博网络文化生态对主流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传播、发展与建设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兴媒体的一种,微博同样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端正认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适应新形势、运用新平台,服务大学生成长。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增强网络道德自律

    大学生既是高校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客体,同时也是保障高校思想教育、舆论引导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主体。因此,对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热潮,正确的态度只能是鼓励和疏导,而不是反对和禁止。高校应通过宣传,引导大学生借助微博获取更多促进学习、成长的知识与信息,构建完善的个人知识结构,在合理使用微博提供信息的前提下,自觉培养出独立思考、辨析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培训报告会等渠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鉴别微博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信谣、不传谣。

    高校要大力宣传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几十部涉及互联网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合理、合法使用微博,自觉增强网络道德自律,以免误入歧途;要将网络道德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长期建设中来,大力弘扬道德主旋律,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巨大声势。

    完善监管机制,规范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

    高校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建立一套微博使用管理制度和信息跟踪制度。比如,出台学校微博用户使用规范、加强培训力度和覆盖面;建立巡查制度,对本校大学生微博信息进行定期检索与排查;组建一支由教师、学生党员、党团组织干部构成的微博“巡察员”、“评论员”和“意见领袖”队伍,对与本校有关的微博信息源进行实时、动态跟踪记录,对负面信息、群体性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回应。同时,还要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微博使用行为特点、微博信息传播与舆情演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合理、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受众伦理观念,理性对待和处理各类微博信息和事件。

    政府、微博运营商要健全微博信息安全环境治理和用户行为监管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微博平台信息安全环境的治理;通过采取访问控制、实名制等技术手段和管制措施,对微博信息发布内容进行监管;通过提案、议案、报告等向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微博平台的不良发展趋势,动员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力量加强微博运营和用户行为的监管;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微博运营商和用户行为,确保微博的信息安全和良性发展。

    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构建新型教育管理平台

    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方法正在面临来自新媒体、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多元挑战,这就容易陷入教育管理信息不对称、教育管理方法成效不显著的窘境。当前,全国各高校、机构,以及校长、教授等组织和个人的微博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学校与在校生、校友、家长、社会进行信息交流互动的新平台,发挥着电话、网站等传统渠道难以比拟的特殊作用。

    今后,在正逐步完善的高校微博体系中,要坚持以学校官方微博为中心,重点发展学校各二级机构微博、学生组织微博、校友组织微博、名师微博等基本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建设多点辐射型高校微博关系群。在这样一个关系群中,学校官博作为中心要维系好与学校各二级机构微博、名师微博等基本点的互动关系,始终发挥引领和组织作用,围绕听众的特定需求聚焦更深、更细的内容,提供更及时有效的互动服务。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微博,与大学生实现课外交流与讨论,引导、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和习惯,解决他们的学业困惑和难题,建立起师生间新型的良好互动关系,促进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改变由于高校师生接触时间较少、关系较为疏远而导致大学生缺乏归属感、对学习丧失兴趣、对教师缺乏信赖的情况,避免大学生在心理、情感及价值观方面出现偏差甚至偏激。

    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微博,随时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动态,及时消除大学生各方面的精神压力,恰到好处地进行教育、引导,使家庭教育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共同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学识、情感与人格的塑造。

    (作者系安徽省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2013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省级立项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jiaoyu/zatan/2019-08-13/1695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