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平
如果儿童出现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那是因为他的大脑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出现了问题。在这种状况中,大脑不能根据环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而是完全受外界刺激的摆布。如果刺激新鲜好玩,大脑就冲动、沉迷、反应快速,但不准确,那是因为抑制功能落后。另一方面,如果刺激单调、枯燥,如碰到记忆性或重复性任务时,大脑就处于停滞状态。
在大脑的进化过程中,大脑逐渐发展出一项高级的功能,即自我调节能力。这个功能区位于大脑前额叶,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状态。如果外界刺激单调,他就会给自己补充能量,让自己变得兴奋,以便完成枯燥的任务。如果外界刺激丰富,节奏过快,大脑就会自动减少能量的供给,适当抑制自己的反应强度。大脑自我调节的功能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引起人的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即“多动症”。
就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来看,还没有单一的特别有效的疗法可以在短期内完全治愈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虽然如此,还是有两种疗法有一些疗效,第一种是医学药物干预,证据显示,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类药物,如利他林、专注达等是有一定效果的(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编者注)。第二种是“认知——行为”模式训练。两种疗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好。药物干预的优点是见效快,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管理自己的课堂行为,不足是有副作用,并且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弹。
“认知——行为”模式训练的优点是具有长久的治疗效果,没有副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和学习力,不足是见效慢,可操作性受环境的限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疗法。如果孩子在课堂上多动,影响其他同学,则可以让孩子服用药物;如果孩子只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则可以选择“认知——行为”模式帮助孩子进行训练。
《儿童注意力障碍100问》 刘翔平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