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蒙学经典”丛书 中华书局(第一辑,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童子礼·家诫要言》、《龙文鞭影》、《千家诗》共5种
■孟琢
毫无疑问,传统蒙学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津梁,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内涵。但是,由于蒙学教育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整个社会层面的文化断层,社会上的蒙学热总显得有些“虚高”,缺乏理性的教育思索与科学的教育实践。
具体来说,当今蒙学教育的缺陷主要有二:一是教学内容的“唯《弟子规》化”,有的蒙学机构过于强调《弟子规》的价值,认为一部《弟子规》即可实现全部儿童教育的功能。事实上,蒙学是一个多元的体系,它包括了德育、智育、美育等诸多方面。二是教学方法的“唯诵读化”,一些蒙学教育者认为,蒙学教育只需背诵、不必讲解,儿童背熟之后,日久自知。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科学统计。蒙学教育应当是一个“读、背、讲、做”的整体,仅凭诵读的教育方式,无疑显得有些苍白。
蒙学很“热”,但“热”得有些浮躁、有些喧嚣,它需要冷静反思——只有将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现代教育的理念结合起来,才能带给孩子真正的精神财富!一方面,要充分发掘蒙学传统中的经典文本,展现蒙学的整体面貌与教学层次;另一方面,要深入解读蒙学经典,为蒙学教学和儿童阅读提供准确的文本依据。尽管蒙学读本都是“小书”,但多年来一直没有人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整理,也足见这一工作的难度所在。令人欣慰的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中华蒙学经典”丛书,对《童子礼》、《家诫要言》、《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龙文鞭影》等蒙学经典进行了高质量的整理,详加注释、深入点评,堪称蒙学教育的佳作。
“中华蒙学经典”丛书的编者意识到传统蒙学的丰富性与层次性,因而拣选了不同层面的蒙学经典进行整理。其中,《童子礼》、《家诫要言》、《弟子规》的重心在于行为规范与习惯养成,为儿童打下做人的根基,是为德育。《三字经》从做人讲起,全面介绍了传统的经史之学,展现出一幅完整的传统文化知识地图。《千字文》、《龙文鞭影》充分展示了古代的历史典故、社会风俗,让儿童泛舟于浩瀚的传统文化海洋之中,是为智育。《千家诗》以四季为线索,选取名篇佳句,让儿童在吟咏之中涵养性情,领略艺术与自然的融合无间,是为美育。“中华蒙学经典”的内容涵盖了人文教育的不同层面,足以形成一个全面的教学体系,可对儿童进行多方位、持续性的精神滋养。
蒙学固然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但又掺杂着封建思想糟粕,因此,蒙学教育需要冷静的心态与清醒的立场。对蒙学教育者而言,更要识大体、明根本,把握蒙学经典的思想精要。对于这一点,“中华蒙学经典”丛书在每本书的注释之前,请编者精心撰写了前言,介绍经典的历史背景、成书过程,总结大义,辨析不足。其中,通晓大义是蒙学教育的高度所在,前言中的整体分析,有助于读者领悟蒙学经典的整体精神,将其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相贯通。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蒙学教育应当坚守的原则,正如李逸安先生所言,“譬如《三字经》所宣扬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千字文》所乐道的‘世禄侈富,车驾肥轻’,无不留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必须分析指出,加以引导。尤其是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价值取向远未定型,更需要帮助他们正确诠释经典,做到‘古为今用’。”在“中华蒙学经典”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整理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立足现代教育的思想高度。
蒙学经典是古代的儿童读物,但对今天的读者而言,仍然有不小的难度。事实上,那些强调蒙学教育应该“只诵不讲”的观点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蒙学不易懂、不好讲。因此,通过精当准确、简明扼要的注释,还原蒙学经典的思想内容,便成为蒙学教育能否实现“由诵及讲”的关键。“中华蒙学经典”的编者均为浸润于传统文化多年的专家学者,他们对文本中僻字注音、难字解词、阐释典故,逐句翻译,为读者扫平了阅读、理解的障碍,真可谓金针度人。
在“蒙学热”的大潮中,“中华蒙学经典”丛书的编者没有急切地参与潮流,草草推出仅有注音的蒙学读本,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研与反思,为滚滚热潮注入一剂清凉。这份清凉意味着对教育的责任、对历史的认真、对儿童的尊重,因而显得格外可贵。(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