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探寻“因材施教”的课改路径

[db:作者]  2013-07-15 00: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武侯实验中学开设的茶艺选修课。(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刘磊

    两年前,一场课程改革在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悄然拉开帷幕,其核心是因材施教。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教育口号,但符合学校校情——地处城乡结合部,3000多名学生中近90%是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城市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大多基础较弱,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也不好。如果按照现有“一刀切”的考试评价制度,3年后,这些学生可能有近半的人与普通高中无缘,只能无奈甚至“羞愤”地选择职业高中。

    这所学校的教师希望让更多的学生能读上他们心仪的高中,所有孩子都能快乐地学习、生活,对未来的人生之路充满信心。于是,改革开始了:学校将学生按特色分班,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加强文化课程学习,为准备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丰富的职教课程,让其提前体验和学习各种职业技能。

    如今,两年过去了,“因材施教”实验是否达到了课改的最初设想?改革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惑?对全国同类学校有无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调查。

    敏感的分班话题

    第一年改革,学校只对初三年级进行分班。过了一学期,学校将分班扩大到初二年级,根据划拨名校指标到校生名额的政策,组建了“名校直推班”和“预备班”,并开设了音、体、美等艺体“特色班”。现在,学校每个年级的班级都分为三类,即“直推班”2至3个,“预备班”5至6个,其余是“特色班”。

    分班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综合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家长意愿这些因素,充分考虑每位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绝不强迫学生分班”,武侯实验中学党委书记何光友介绍。

    而什么时候分班最合适,这在教师中也引发过争论。“如果从初二开始分班,从学生升学看,培养目标会更加明确,但对学生的心灵影响很大,同学相处了一年多,突然要分开,学生会感到难以接受;班主任工作也会增加难度,班主任老师辛辛苦苦带的班级,突然就交出去了,再接一个陌生的班级,心里也不好受。如果初一就开始分班,学生发展还未完全定型,也不合理,初三分班可能相对好一些”,校长李镇西说,学校正考虑在初一试点全面走班制。目前,学校只是选修课实现走班,接下来想把数理化等文化课程都纳入走班制,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到相应班级上课。这样,行政班就不会发生变化,只是在某些课程上出现班级重组。

    诚如最初预想的,分班确实引发过师生和家长对改革的质疑。学生最初因为分班而感觉难过,过了一段时间,“特色班”中一部分“吃不饱”的学生又感觉教师讲得太浅显,不被吸引。而教师则抱怨一些新的班级课堂秩序乱哄哄,没法上课。

    “出现这些现象很正常,因为师生都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因材施教本身没有错,但有一部分教师分班后没有做好相关准备,以为给‘特色班’学生上课就是降低讲授难度,哪有那么简单的事啊!”李镇西说,学校重视每位师生的意见,有了质疑,就组织大家查找原因、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讨论,但不会轻易中止改革。因为最初提出改革,是师生和家长们民主商议的结果。

    不过,分班仍涉及一个绕不开的敏感话题——那就是“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分班”法定要求,武侯实验中学的做法显然已超越了这个要求。

    李镇西说,课改之初,学校并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但他认为,学校分班并非打着“因材施教”的幌子做着分流学生的事,而是实实在在关注着这群学生,提前帮他们谋划未来的成长道路,“因为是真心为每个孩子着想,我们问心无愧。”

    被迫瘦身的选修课程

    课改第一学期,学校给“特色班”学生开设了市场营销、美术、播音主持、跆拳道、声乐、篮球、服装设计、医护、陶艺等40多门选修课。

    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发展研究室,负责选修课程的开发。最初,学校把学生的要求放在首位,尽量满足他们对各种职业课程的要求,但第二学期,学校便把选修课程压缩到了20多门,且大多集中在艺体类。

    “这是因为受学校场地、设备和师资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研究室主任唐燕介绍。学校曾和职业学校联合开展过机械维修选修课,报名学生也很多,但考虑到学生外出上课的费用和安全等因素,最终不得不停止了。

    目前,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中,美术和音乐占了绝对比重,相当部分的“特色班”都直接以“美术班”命名。

    相比音乐和体育更多要倚重天赋,美术对学生个体的要求不高,只要不是以美术家的标准,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美术对学生将来从事设计、建筑等诸多行业都会有帮助,即使将来去参加普通高中艺体特长生考试也能用得上。

    为保证这些选修课程的质量,学校外聘了许多兼职教师。比如美术课程,除了本校两位专职教师外,还聘请了10位兼职教师,包括国画、素描、炭笔画等门类,每周免费给学生加开两节美术课;而音乐课程则添置了8台钢琴,8个琴房,外聘了两位音乐专业教师负责学生音乐乐理、演唱技巧、台词口型等课程讲授。

    “在其他学校,音乐美术等艺体课程可能更多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但我们会同时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将来的选择和发展”,李镇西坦言,到目前为止,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并没有百分之百做到和职业扣得很紧,受制于许多客观条件,学校还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到心仪的职业学校就学。

    武侯区内仅有一所公办职业高中,开设的专业集中在第三产业,招生名额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接受其他产业教育的需求;另一所民办职业高中,收费昂贵,大多数农民家庭也无法承受。

    李镇西建议,成都市教育部门应在全市范围内打破这一制约,让初中毕业生可以自主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有适合专业的中职学校,既能给学生提供美好前途,也能为各中职学校提供优质生源。

    看得见的教师成长

    武侯区教育局对学校课程改革给予了特别保障,除补齐学校原有编制外,还增加10%的教师数量。增加的这部分教师不占编制,教育局每年按人头拨付相应的经费。算下来相当于多了67个教师指标,学校可以向社会招聘所需文化课和选修课教师。

    “按理说,开展这项课程改革,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意识超前的教师。但说实话,哪儿有这么多现成的高素质教师呢?”李镇西说,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学校教师得到锻炼和成长的过程。

    刚开始,教师都习惯性按照学业层级称各自的班为A、B、C班。但带教初一“特色班”的李葶葶老师第一天上课就不这样称呼,也要求班上学生不这样称呼,而是自豪地自称“特色班”,因为我们是有自己特长的班级。

    刘朝升老师带教初二一个音乐“特色班”,班上学生文化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也不好,令他十分头疼。他琢磨设计出了“绝对阅读”时间,每天中午固定半个小时作为班级阅读时间,每个学生都要在教室安静地看书。“慢慢地你就发现,再调皮的学生在那个时候都能专心致志地看书”,他说。

    “这就是我们老师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教育智慧。这些教师起始水平并不高,但通过和学生们打交道,加上自己的勤奋与思考,他们都得到进步,这是最令我感动的。”这两年,李镇西经常在博客上写学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故事,对他们赞不绝口。

    随着学校从外面招聘了大量教师,学校教师群体出现了“公用”和“民用”教师共存的局面。“民用”教师的出现激发了教师群体的活力,这些招聘教师除了没有编制,其余待遇均和公办教师一样,他们非常卖力地工作,对公办教师也是一种激励。

    一年多前,陈红还是四川省简阳市一所中学的教师,看到武侯实验中学的改革后,便辞去公职一门心思要来这所学校。因为这里的办学理念和工作氛围是她所向往的状态。现在,陈红担任初一“直升班”班主任,还执教初三两个“特色班”的英语课。她说,给学业成绩较差的特色班学生上课,除了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引导外,不能忽略了心理上的沟通。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受到过打击,渴望关怀,老师只要真心对待学生,一定能得到他们的真心回报。

    通过课改,教师们慢慢找到了教书育人的成就感,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也油然而生,这是他们不断成长的关键。以往,学校可能有三类教师,一种是数量较少的拔尖教师,一种是占绝大部分的随大流的教师,还有个别对学校改革有抵触情绪的教师。但现在,可以说学校教师只剩下前两种了,而且优秀教师群体的数量在逐步扩大,学校的凝聚力更强了。

    令人兴奋的学生变化

    相对教师的成长,学生这两年的变化更令人感到兴奋,因为“课改的主体对象和受益对象是学生。”

    一组数据证明了学生群体发生的可喜变化。首先是有潜质上普通高中、示范高中的学生数量以20%比例逐年递增。再者,准备就读职业中学的学生出路越来越好,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较以往大大提升。成都礼仪职中看中了武侯实验中学提前对学生开展职业相关教育的改革,主动找到学校联合开办“课改班”,并招收了2013级178名初三年级学生。学生可以获得礼仪职中的学籍,3年后还可以通过这条路径考取高职院校。

    “和以往比,这已经是一次巨大的突破。课改前,我们和其他学校一样,到处找职业中学接收学生,学生很分散,涉及专业也零散”,何光友说,通过提早介入职业教育,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目标,学生选择职高时不再有盲目、自卑或是羞耻的心理了,而是对将来的专业充满了兴趣和爱好。

    近几年,学校连续6年获得区运动会团体冠军,并获得全国学生健美操冠军。学生舞蹈“家乡的味道”参加全国比赛并荣获一等奖,最近,他们又接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悉尼歌剧院展演组委会的邀请,暑假里将把舞蹈跳进悉尼歌剧院。“要知道这对一群农民子弟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给了他们多么大的鼓励和自信。”李镇西说起这事十分激动。

    除了升学的丰收,更加令李镇西感到欣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阳光自信。

    他举例说,2012年运动会开幕式,学校给每个班3分钟时间展示风采,内容不限。学生们特别兴奋,想出各种点子,有模拟民族运动会的,跳骑马舞的,模拟收复钓鱼岛的……以往只需1个多小时的开幕式,这次持续了4个多小时。

    “我一下子就觉得,只要给学生一个舞台和空间,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是令人叹服”,李镇西说,所有经过主席台的学生,根本看不出哪个是“特色班”,哪个是“直推班”,都一样的朝气蓬勃。要在以往,成绩稍差的学生可能连参与这类活动的积极性都没有。

    学生面貌的变化还表现在他们看待职业教育的观念和心态。学校曾有一两个学生,学业成绩可以读普通高中,但分班时主动要求到“特色班”。很多教师认为太可惜,但李镇西不这么看,“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也正好说明课改实验的成功,就算少考一个普通高中又有何妨呢?”

    改革突围任重道远

    2012年9月,李镇西宣布了一个决定,除非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谢绝任何学校到校参观。

    原来,全国许多兄弟学校都想来参观取经,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到好几批。渐渐地,李镇西意识到这样不妥,“学校不是商场,外面的人一拨一拨地来,势必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我们需要不张不扬、踏踏实实地把学生培养好。”

    事实上,两年来,除了前面提到的中职生源存在“地域限制”外,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验仍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质疑。

    “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改革没有完全跟上”,何光友介绍,目前,教育部门评价方式仍是按照传统升入示范高中学生数来衡量。他建议,政府应把学校为中职提供的优质生源纳入评价指标。

    “我们现在完全是为了学生有一个美好前途在做这项改革,不仅没有受到奖励,还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负面评价”,何光友说,社会上仍有许多不理解,总觉得怎么这所学校办成职业学校了。

    还有家长出于传统观念和面子问题,无法接受孩子读中职的现实。分班时,从小喜爱音乐的杨某非常高兴地选择了音乐特色班,但她的父亲至今仍有些耿耿于怀,要求女儿提高文化课成绩,转到“预备班”去。

    根据成都市批复的课改方案,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可以实名推荐学生到高中就读,但第一年,李镇西并没有使用这项“特权”,因为他觉得改革刚起步,还不够成熟。

    今年,李镇西准备把“特权”用起来。“我们将组织校级干部共同制定推荐方案,一定做到公正透明”。他说,初中还不宜强调偏才、怪才,推荐学生的标准肯定是出类拔萃、品学兼优。

    两年过去了,尽管课改已走上了良性轨道并初见成效。但对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身上的担子并不轻,压力依然很大。“改革必须谨慎,尽管理论上我们都是在为学生着想,但每个设想要变成现实,还是得慎之又慎。”

    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把着力点放在“后面那部分”学生身上。“我们会理直气壮地抓‘直推班’,全力以赴办好‘特色班’。前者关乎学校的尊严,后者关乎着教育人的良知”,李镇西说,就他个人而言,后者在他心目中更重。



/jiaoyu/zatan/2019-08-13/1698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