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历史起点
1909年中德合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
青岛大学校庆纪念日
5月14日。1993年的这一天,山东省政府部门发文,批准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四校合并,成为新的青岛大学。
同时,青岛大学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确定为校友返校日,这个日子恰逢母亲节。
青岛大学坐落于黄海之滨、浮山之麓,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也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青岛大学是由原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四所学校合并而成的。追寻青岛大学办学的起点,可追溯到四校合并前不同学校经历不同时期的历史源头。
青岛大学办学历史多源头的追溯
青岛医学院教育起点的追溯只是青岛大学办学历史多源头的一支。青岛大学还可追溯到另外几个重要的源头。
1993年前的山东纺织工学院源于1950年举办的青岛纺织技术训练班,先后历经青岛纺管分局干部学校、青岛纺织管理局干部学校、青岛纺织专科学校、青岛纺织工业学校、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等办学时期。1978年4月,经国家批准,山东纺织工学院在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举办。历史上青岛的纺织工业非常发达,与上海、天津一起被称为“上青天”。青岛纺织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山东的纺织行业的发展。山东纺织工学院多年来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工程类的人才。
1993年前的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源于1951年举办的青岛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先后经历了青岛教师进修学院、青岛工读师专、青岛师范专科学校、青岛师范学校、青岛师范专科学校、青岛市教育局干部教师训练班、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等办学时期。1981年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部门、省教育部门和省文委同意,青岛市决定在青岛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基础上筹建青岛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部门正式批准建立青岛师范专科学校。作为青岛市仅有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校设置多门教育学科,为青岛市教师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1985年重建的青岛大学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源头。
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后,青岛一直期盼有一所综合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国家副总理曾经提议,在青岛、烟台各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部门向山东省人民政府部门呈报了“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请示”,山东省人民政府部门经研究同意,向国家呈报了《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报告》。
1984年10月,中央总书记来青岛视察工作,听取了关于重建青岛大学的汇报,不久,总书记亲自为青岛大学题写校名。
1985年7月,国家教育部门向山东省人民政府部门下达了《同意正式建立青岛大学》的文件,青岛大学重新建立起来,并把“高水平有特色的综合大学”作为办学目标,设立了文、理、工、商等多门学科。学校的建设得到了青岛人民的热情支持,也得到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历史起点:青岛医学院教育
早在20世纪初的1909年,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正式开办,开设了法政、工艺、医科、农林等学科。当时学制健全,是青岛现代第一所综合大学。曾被当时的《协和报》誉为“蒸蒸日上之青岛大学”。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医科依托胶澳督署医院举办。这个胶澳督署医院就是现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前身。胶澳督署医院为学堂的医科教育提供了医学师资以及教学与临床实习场所。
由于战乱,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于1914年停办。医科中还没有毕业的学生转学到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学堂医科的师资、教学设施及教学资料都留在了胶澳督署医院。胶澳督署医院改称为青岛病院。依托青岛病院,在原有医学教育的基础上,举办了青岛医学校。这个医学校后来曾在不同时期先后启用了青岛医科大学、青岛东亚医科学院等名称,到1943年定名为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尽管经历了多次战争的创伤,青岛的医学教育也从未间断。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停办后,北洋政府拟在青岛继续设立综合大学,1922年特派李贻燕赴青岛调查高等教育。李贻燕在1923年3月呈报的《调查青岛教育报告书》中认为: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成功的办学实践,为青岛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1924年,在陶行知、康有为等一些文化名人和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下,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发起创办私立青岛大学,并聘请了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24人为名誉董事,确定了“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开设文、理、法、商、工、医、农林七科,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办一所综合大学。
1929年,国立青岛大学在接收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举办,设文学、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校长杨振声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校内名师云集,学术气氛浓厚,在教学和科研上有许多建树,很快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学风,在山东高等教育史上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学校设文理学院、工学院两个学院,下设8个系,包括中文、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土木、机械等学科。校内人才荟萃,名流云集,师生勤奋教学、成就斐然,成为学界仰重的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山东大学辗转迁至安庆和万县办学,1938年办学中止。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国立山东大学合并了前面提到的源自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及其附属医院,从而设立了医学院。同时设立的还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国立山东大学复校时还曾规划设置师范学院。
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先修班和高级护士学校,学生修业年限为6年,实行分学制和必修制、选修制。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山东大学用名山东大学。1956年,医学院从山东大学分离出来,独立建院,定名为青岛医学院。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省会济南。
1978年,青岛医学院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专业设置从单一的临床医学专业向多专业医科院校发展。此后,青岛医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学术力量较为雄厚、具有较大影响的医科学校。
青岛大学走向新辉煌
199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当时的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新的青岛大学。
四校合并,多源汇聚,完成了历史的衔接。发源于不同时期的各类特色学科的教育,相继汇聚成现在的青岛大学,就像一些蜿蜒曲折的支流,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伴随着历史的流淌,汇聚成一条气势壮美的大河,浩浩荡荡。青岛大学站在新的起点,增强了办学实力,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合并办学初期,学校在学科初步整合的基础上着手进行院系调整,资源得到相对的优化配置,学科综合优势得到发挥。学校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体制机制,逐步实现了全校规划、制度、管理、机构、财务的统一。
1998年,青岛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是合并办学后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的第一项重要成果。
“十五”期间,学校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到“十五”末,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从2000年的19000余人增加到2005年的34000余人。
这一期间,学校继续进行学科调整,设置了22个学院。医学、材料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迅速发展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2005年初,经国家科技部门批准,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十一五”期间,国家高等教育的重点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实行了转变。学校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到了学校工作最重要的位置。
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学校获批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此后,学校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功获批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国家特色专业等44项国家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人才培养质量显著上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眼科学、生理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获批成为博士学位培养一级学科;临床医学获批成为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类型,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培养一级学科以及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类型等三个突破。
这5年,在校研究生增长了198.5%,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从1∶14提高到1∶5。这些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十二五”期间以来,学校实施“育人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实行开放办学,广泛地服务于社会。
学科建设取得新的成果。护理学与特种医学成为博士学位培养一级学科,新增护理学、特种医学和系统科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被列为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国家教育部门、国家卫生部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4个专业列入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提升,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并获评国家教育部门2012—2013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
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山东省政府部门与青岛市政府部门签署了共建青岛大学协议。
经过多年的建设,青岛大学的育人水平和学术水平、服务社会的能力都大幅度提高。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
目前,学校的在校生达到4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8000人,本科生32000余人,留学生1300余人。学校设置了文、艺、史、哲、理、工、医、经、管、法、教等11个学科门类,开设了100个本科专业。
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内的研究生教育取得迅速发展。学校设置了240余个硕士学位点,涉及40个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点,涉及10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7个。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41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与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7个。
学校实施特聘教授人才工程,拥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000余人,特聘教授120余人,院士2人、外聘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5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或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山东省杰出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7人。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
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科研项目444项,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子课题与前期专项9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4项。
学校的学术水平显著提高。根据ESI数据统计,近10年内,署名青岛大学发表的进入全球前1%的高频次被引用论文有26篇,在山东高校中名列前茅。青岛大学的临床医学和工程学在全球研究机构中排名均进入了前1%。除了医学与工程学以外,化学、物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紧随其后。
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设立了交流学生、交流学者、学术合作、联合办学、留学生教育以及海外孔子学院等118个交流项目。
经过多年的建设,青岛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大学。学校以优良的育人质量,较高的学术水平,赢得了社会的赞誉。青大人正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怀揣着希望和梦想,阔步走向新辉煌。(志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