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景莉 通讯员 宋明凯 李朔
走进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记者被这所花园式的校园深深吸引。操场上,学生们正在放飞着航模,蓝天下翱翔的航模让人感受到这所大学的勃勃生机。
沈航曾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架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氢燃料电池动力无人试验机“雷鸟”,由该校自主研制的我国首款电动双座轻型运动飞机“锐翔”也于今年成功首飞。学校建立创新学院,实施本科生、研究生“双导师制”和“团队培养”,陆续建立“大学生飞行器创新实践基地”、“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研发基地”、“通用飞机飞行实践基地”等创新人才培养的三大实践教学基地。沈航,已经形成完整的工程实践教学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杨凤田认为,面向重大需求培养航空英才,必须坚持教育综合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办学理念,如今已结出硕果。
学生研发飞机 培育创新意识
“没有想到自己亲手研发的飞机真的飞上了蓝天,儿时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参与“锐翔”研制工作的飞行器设计专业学生刘福佳无比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沈航,像刘福佳这样能够直接参与飞机设计制造工作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正接受一套超越传统模式的教育培养体系——从大一就进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熟悉掌握飞机设计、制造、控制等一系列研发过程,到毕业的时候都要经历一次完整的飞机研发过程,他们就是来自沈航创新实验班的学生。
沈航教务处副处长邱福生介绍,该校2012年组建的“创新实验班”,由大一学生中学有余力、思想活跃的学生构成。创新实验班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重在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学校派出最优秀的骨干教师进行授课,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开发引导,并依据企业专家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进一步减少课堂教学学时比例。
创新实验班每开设一门新课,总要先设计一门实践课作为先导,让学生先思考、先实践,发现认知的空白,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掌握知识。朱宇翔是创新实验班的首批学生之一,让他感到兴奋的是,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充满了乐趣,这就是创新班的魅力。朱宇翔骄傲地说:“‘锐翔’飞机型号主管贺军老师就是沈航2007届毕业生,他的创新意识、科研及动手能力,就是在学校形成的特殊人才培养氛围中培育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久将来也能像老师一样将自己亲手设计制造的飞机送上蓝天。”
三大基地联动 打造育人平台
沈航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有利资源,建设了“大学生飞行器创新实践”、“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研发”、“通用飞机飞行实践”三大实践教学基地,将通用飞机基础理论知识到飞机试飞的整个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三个实践育人平台联动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了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接触项目,熟悉飞机的研发制造过程,基本实现一年级完成一个型号飞机的研究工作,同时使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行业发展结合在一起,更加贴近社会需求,2010年10月,沈航联合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空气动力研究院等单位成立了通航重点实验室。随后,辽宁省正式批准成立“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并进一步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培育组建先进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示范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为发展模式,打破协同体单位之间的机制体制壁垒,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强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多技术集成的科研协同,依托科研项目和团队,构建理论研究和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沈航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校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沙云东教授说。
该校航空宇航专业学生王铁健对飞行器设计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大一时他就进入了大学生飞行器创新实践基地进行学习。“在创新实践基地学习,通过老师的指导,我可以按自己的设想设计、制造自己的航模,我的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有了提高。”
“从设计制作航模到参与军机缩比验证机的制作再到通用飞机设计制造,学生们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明确了研究主攻方面,同时得到了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少毕业生现在都在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中肩负起重要工作。”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张利国说。
学校内外兼修 推动开放办学
“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这是用人单位对沈航毕业生的一致评价。在今年的“最难就业季”,沈航在航空航天等相关国防专业依然保持较强的行业优势,就业率依然保持在90%以上。
“我们的定位是以‘制造人才’培养为主,尤其是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级应用型、创新型工程师,相信能为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提供所需的人才。”沈航党委书记王维对此充满信心。在他看来,沈航要加快发展就是要与航空厂所深度融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应,形成开放办学的格局。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近年来学校内外兼修大力推进开放办学,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提升。2010年10月,沈航成功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此之前,学校就大力开展与航空系统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企业是人才培养最为生态的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协同互动,不仅可以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还能为学生提供适合企业发展的研究课题,使学生研究方向更加明确,企业也能从这样的模式中受益实现双赢,从而有力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于行业的可持续、深度合作。”杨凤田说。
目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已经先后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黎明发动机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并与其中一些单位联合开展“3+1”产学研合作办学。这些单位的高级工程师成为在校学生另外一位实践指导老师,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到高年级的时候,就可到相关研究所企事业单位参加非保密项目研发,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沈航为国家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毕业生8万余人,其中万余人就职于航空航天等国防企事业单位,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