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龙超凡
“学校近年来依托现有的优势学科群、科研平台和学科团队,积极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广泛深入地合作,围绕海峡两岸文化发展、教师教育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等国家和地方急需的重点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工作,在若干领域产出了一些标志性成果。”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黄汉升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学校牵头组建的“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已通过福建省评审,顺利入围福建省首批推荐申报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黄汉升介绍,学校长期致力于历史地、全面地、现实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台湾问题,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仅“十一五”以来,学校就承担涉台国家级项目10余项、部省级项目126项,产出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唯一性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特别奖等表彰;完成79项专题调研任务,两项调研成果入选教育部高校优秀咨询报告。
多年来,福建师大不断探索和完善开放合作机制,推动校际、校所、校地、校企和国际合作,集聚多方面创新要素,建立一系列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新平台。学校组建了能源研究院,与泉州市泉港区政府合作筹建福建师大泉港石化研究院,与海西科技园区合作的福州研究院。学校还与福州市、漳州市、中国移动福建公司等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学校还进一步推动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参与企业专家工作站建设,建立多元化项目合作、成果转化、转移和辐射方式,构建主动服务企业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目前,福建师大与中国电信福建公司联合组建了通信系统协同创新中心(通信系统联合实验室),参与建立了20个专家工作站。在第十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福建师大推介参展项目288项,与企业签订41个项目,总投资额达3亿多元。
黄汉升说,作为百年老校,福建师大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雄厚的理论研究优势,拥有一批学科团队和卓越人才,有多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一批教授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同时,学校实行的“113计划”已经初见成效,吸引了美国分子生物学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加盟。
福建师大对“2011计划”的培育组建还给予大量的专项经费支持,经批准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按照1∶1予以经费配备;学校确定培育申报的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培育期每年予以500万元至8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结合重点学科建设,在培育期三年内,每年每个协同创新体按照工科300万元、理科200万元、文科100万元的标准,予以专项经费支持。
“协同创新给了高校认真思考和进一步凝练自身办学特色、找准自身办学定位的良好契机,学校将积极推进机制体制改革,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突破口,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推进海峡两岸文化发展。”黄汉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