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炳德)近日,河南省新乡市市委书记李庆贵、市长王战营,召集计划、财政、人事、编办等相关单位“一把手”举行专门会议,听取新乡市教育局局长李修国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汇报,当场拍板解决经费、场地、师资等老大难问题,正式拉开了新乡市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大行动工程的序幕。
此后不久,新乡市召开了动员大会,并在全市153所中小学校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深层次合作办学。很快,市属学校组建的16个以“教育集团”、“教育联盟”、“联合校”、“协作校”等联合体,各区属学校组建的39个“合作学校”、“联盟校”、“一体校”、“区域一体化办学体系”等新模式应运而生。新乡市副市长杨书廷说:“短短22天,市区中小学合作办学率达到了100%,大家满腔热情投入到合作办学实验中,寻找合作伙伴、思考合作模式、设定合作内容,真正让名校、名师担当起社会责任,扎扎实实推进教育公平。”
“薄弱学校怎样薄弱?为什么薄弱?”李修国一语中的,“要么地处偏僻,大学毕业生不想去;要么待遇偏低,名教师、名校长不愿去;要么去了就走不了,优秀教师不敢去。我们建立起一套新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实行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形成常规的、科学的教师流动体制,在人力、财力、待遇上着力向薄弱学校倾斜,这样运转3到5年,哪里还会有什么好学校、坏学校之分?”
新乡二十二中校长胡雄彦是新乡市名校长,也是河南省的知名校长。暑假期间,他却带上行囊,到城乡接合部的新乡十六中报到。由知名度极高的优质学校二十二中调到同样知名度极高的薄弱学校十六中,这令许多家长甚至亲朋好友匪夷所思,但胡雄彦却认为他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
让名校长到薄弱学校去工作,原本采用“一校带一校”或“一长管两校”的模式,充其量算是“借脑”。但是,胡雄彦经过调查后认为,十六中之所以长期以来始终没有真正摆脱“薄弱”的阴影,最为关键的是从教师到家长乃至社会,都没有从心理上摆脱“薄弱”的影子。前几年,学校间通过“结对子”、教师互派、名师上课等措施推动教育均衡,但支教教师走了,援助活动便结束了,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胡雄彦是由二十二中调到十六中,是‘调’而不是‘借’。”李修国强调,“这次胡雄彦的调动,是我们给十六中这个曾经的薄弱校安了个‘心脏’。”据李修国介绍,胡雄彦还要从二十二中带走一批骨干教师,其中不乏名师、学科带头人,他们将在十六中的各个学科任教并承担学科教研组长的责任。这就意味着,十六中连“血管也更换了”。
对于新乡全市153所中小学校组成的55个各类联合体,教育管理部门同样注重优势互补,真正产生实效,不搞各种形式的“拉郎配”。
新乡市二中和九中、四十中共建“联合校”。二中校长李明盛说:“我们3所学校的联合,不是简单的合成,而是深入地磨合。我们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也都有自己的短板。通过协商,我们建立起以优势学科校为组长的大教研组,最大地优化了各自的强项,产生了1+1+1>3的功效。”
“教育局不搞硬性的‘拉郎配’,相关科室只是对各联合体做好登记、管理、服务工作,其他不准干预,不当裁判。”李修国说,“让各个联合体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从而发挥他们的潜在优势,是我们这次教育均衡工程的最大看点。”
新乡市铁路高级中学、二十四中、二十七中、三十五中组建了一个联合体,4所学校协作与交流的内容涉及学校管理、教学教研、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学习,涵盖了学校工作的主要层面。该联合体代表、新乡市二十七中校长杜保珍说:“老百姓最看重的是能否让孩子升上理想的学校。我们借助优质学校,让各自学校‘强身健体’,使得弱校变强校、强校变名校,最终结果当然是让家长满意、社会满意。”